西夏使节团与辽国使节团离开后的第三天,吐蕃使节团终于到达了京都汴梁城。
与对待辽国夏国使节不同,大宋上下对待吐蕃的态度确实要好了很多。整个大宋包括民间百姓都知道,吐蕃与我大宋关系甚是亲密。
严格意义上来说,吐蕃并不是一支能与宋、辽、西夏并驾齐驱的独立政权。吐蕃,广义上是包括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河陇地区的众多吐蕃部落。这些部落之见“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不复统一”,这种分散与不统一的状况,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一支能与几国抗衡的独立的力量。
一直以来,吐蕃出于自身实际利益的需要,使得吐蕃对归属大宋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
大宋上下都已经习惯了吐蕃的友好,可以这么说,在大宋朝廷中,从普通小吏到文武百官乃至皇亲国戚甚至皇帝,都早已经认同了吐蕃的依附。
高层们自然不会向普通大众那样思虑如此简单,但他们对吐蕃的认同却是显而易见的。归根结底,根本原因在于,吐蕃其实已经无法摆脱大宋的影响。吐蕃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大宋的依附已经深入骨髓,乃至到如今,吐蕃已经在文化心理上认同了大宋。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吐蕃使者到达京都汴梁城外时受到了大宋百姓非同一般的礼遇。不仅规格不次于辽国夏国,态度更是比接待两国热忱许多。
自吐蕃使者入城开始,一路上遇到的大宋百姓友好的向他们表示欢迎。虽然是简单几句欢迎的话语,却也把一众吐蕃使者感动的一塌糊涂。这让一众深知此次出使大宋的真实目的的使者们史无前例的从心底升起了一股负罪感,多么善良朴实的宋人啊!
赵顼这次并没有要晾着吐蕃使者的想法,他在吐蕃使者进京的第二日便于紫宸殿接见了他们。与接见辽国西夏使节不同,此次文武百官并没有集中在紫宸殿中的,一同参与接见吐蕃使者的也只有六部侍郎以上的官员。
“陛下,此次我等出使大宋,是为祝贺大宋战争胜利……此乃我吐蕃首领亲笔书信,还请陛下过目。”
赵顼在接过吐蕃国书,听取吐蕃诉求后便一言不发的离开了紫宸殿,剩下一应事务自然交由吕惠卿去处理了。
赵顼面无表情的前往后宫,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吐蕃首领黄毡亲手所写的国书中的辞令。黄毡在国书中先是祝贺宋对夏战争的胜利,而后便开始强调吐蕃在此次战争中的战绩以及蒙受的损失,然后开始鼓吹吐蕃占领了夏国多少土地。最后,又强调吐蕃与大宋共进退云云。
总之,黄毡国书背后深意就是,吐蕃在此次战争中出了大力气,下了血本,占领的土地就是吐蕃领土。而且,战前赵顼答应的资助同样不能少。
赵顼刚看到国书内容的时候很是愤怒,愤怒过后便迅速冷静下来。转念一想,这黄毡如此背信弃义、贪得无厌,岂不是更容易对付。想到这里,赵顼心下便打定主意,而后向吕惠卿等一众宰执们稍一示意便离开了紫宸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