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
六部改十六部了。
之前很多东西进行重新划分。
之前有分又不分,显得很乱。这分完,就非常条理了。
内阁。
明朝朱元璋时期及以前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采取的是丞相制,丞相是有实权有决策权的,丞相可以开府设置属员形成自己的一套参议和执行机构。相反内阁制是一个团体决策机构,它本身也是参议和执行机构。
朱元璋因担心相权过大而废除丞相加强君权,亲自掌管六部。
显然是太累,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但是,明朝内阁首辅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因为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乂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批红。
内阁首辅一人,次辅一人,其余皆称群辅,在文渊阁办公。
明朝时内阁大学士都是正五品,但排名的先后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华盖殿后改中极殿大学士首辅、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次辅、文华殿大学士群辅、武英殿大学士群辅、文渊阁大学士群辅、东阁大学士群辅。
内阁实为秘书处。
此次组阁。
一共二十四人,皇帝与二王,相辅与二副相,十六部尚书,外加两人。
拟投票制,皇帝九票,王五票,相辅三票,副相二票,尚书各一票,外加的无票。
一共四十二票。
假如决定二十票方可执行,那么皇帝一人通过不了。
皇帝与二王共十九票,没有绝对优势。
二王选哪两位,是接下来的事。
第一届,皇帝毫不犹豫的定了陈王与昌王。
太上皇为外加之一,无票。
嘉福长公主外加,无票。
天下人有点晕。
不过,拜谁为相、也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
皇帝也不能混到一个支持的没有吧?
相辅加尚书正好十九人,皇帝若真干到众叛亲离e
有些人理解简单:多了十个尚书!
以后多了十个位置抢,一个相辅顶三个尚书?
当然不是这么算。若说,皇帝与二王十九票,尚书十六票,相辅这三票、就非常关键。
二王一定与皇帝一心?先玩着。
当然,只要大家没私心,这事儿还是不错的。
十六个尚书新鲜出炉。
相辅、许邛州上!
许邛州、曾经的养老、结果快六十了都没的养,累的团团转。
估计得七十、才能致仕。
当然,现在事儿办这么好,许邛州、徐经、都是大功。
一批人,志同道合,真是好时候啊。
皇帝一五朝,初一十五大朝,其余每天与内阁玩。
当然还有别的事,比如回家带娃。
皇后生了,四皇子。
天下人,你得服。
皇后四个嫡子,皇长子棒棒哒,周天公主也大了。
徐茉茶和太上皇联手,叫周天和周亶听阁。
也就是,每天阁议,周天和周亶可以来端茶递水、安静的蹲一边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