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在省城呆了一年半的袁八哥和曾桂花夫妇回到了李袁坝。
本来是去自家二小子袁孟君那里享清福的两人,这次回家貌似不太高兴。
原因在于儿子袁孟君结婚半年以来,老两口与儿媳妇相处不太融洽。
儿媳妇名叫苏红霞,是儿子上班以后才认识的,在银行系统工作,属于典型的“城里人”,自小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更没有与“老农民们”打过交道。
与袁孟君谈恋爱那阵,袁孟君曾经找机会给她说明了家里的情况,苏红霞当时觉得无所谓,她看中的是袁孟君本人,而非他的家庭或背景。
尤其让袁孟君感动的是,在两人还没有结婚之前的恋爱期间,苏红霞就积极支持他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说是城里的条件比农村要好的多,把父母到城里住,可以有效解决袁孟君的后顾之忧。说是趁着父母尚没有真正老去,住在一起还可以适当照顾一下袁孟君,例如做做饭、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什么的,甚至将来两人有了小宝贝,还可以帮着带孩子,毕竟请保姆是不能完全放心的……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袁孟君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够找到这样体贴、这样善解人意的人生伴侣。
然而生活并不全都是诗。
它更多的是锅碗瓢盆,是油盐酱醋,是那份于平淡中显现出来的琐碎和审美疲劳。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要让生活始终保持鲜活的本色,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红霞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够主动站在袁孟君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她的失误或者说是失败之处,在于对理解和宽容不能够持之以恒,不能够一以贯之。
这种情况在她与袁孟君结婚,两人与袁孟君父母同住在一个屋檐之下时表现得极为明显。
有的时候,她觉得袁孟君的父母好得不得了,她感谢老两口为她带来了袁孟君。而有的时候,特别是她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或麻烦时,她就对什么也看不顺眼了,对袁孟君的父母也变得比较挑剔。
“哦,爸,你这牙缸怎么到处乱放啊?”
“哎呀妈,你的毛巾,能不能别跟我的放在一块。”
“这个菜怎么这么难吃……”
言语之间,充满了责备的意味。
好在袁八哥和曾桂花并不真正见气,事情过了之后就会小心翼翼去改正,去积极适应儿媳妇的“要求”。
但无论是谁,偶尔受一两次埋怨也就罢了,如果受到的指责和埋怨多了,隔三差五就来那么一遭,那么谁的心里都不会是个好滋味。
更有甚者,一些老人因为年龄大了,你越是埋怨,其脑子和手脚就会变得越来越“笨拙”。
曾桂花就有那么一次,明明自己是想要在炒菜的时候少放点盐,可事到临头,手一抖——盐巴偏偏就放多了,事后又是惹得儿媳妇一阵埋怨。
久而久之,曾桂花不干了,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家就是在受气,在“不受待见”,远没有在李袁坝老家过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袁孟君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现在实在是左右为难。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辛苦,好不容易答应来自己这里,经过一年的时间才勉强适应了城里的生活。
可而今母亲闹情绪了,天天嚷着要回李袁坝,他是让回还是不让回呢?
不让回吧,母亲貌似过的不开心,每天只要红霞不在家时就念念叨叨,唉声叹气。
让回吧,他却又放心不下,老家生活的艰辛他是深有体会的,父母这么大年纪,回家万一生个病什么的,大哥道良不在,自己又在省城,谁来照顾?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