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军多花点时间在北海立足,把北海到两河都督府、临潢都督府的交通线修建好,实实在在地控制当地的部落,花上几年的时间,让内地的人在这里立足、扎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大量的骑兵部队,那耶律贤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只要周军驻扎大军在北海,建立牢固的基地,周军随时可以南下。从北海到镇州,几百里的路程,骑兵可以快速到达,什么时候出兵,主动权在周军手上,对于辽军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威慑,让耶律贤日夜寝食难安也是很有意思的。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辽军必定不敢大意,必定会掠夺北阻卜部的资源,加大军队的建设,如此一来,也加大了北阻卜部与辽军的矛盾,不是比率兵南下、迫使他们联合起来更好吗?

韩通有专断之权,可以直接决定北海周军的军事行动,不过他还是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向驻守乌古部的张永德报信,请求暂停镇州之战,周军驻守北海,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北海都督府,管辖辖嘎斯、斡朗改、梅里急部的广大地区,与此同时,请张永德接管两河都督府的防务,扩大周军在胪朐河、斡难河流域的掌控范围,加大对乌古部、敌烈部、萌古部、茶扎刺部的管辖力度。

其实在伐辽之前,郭宗训就专门跟主要的将领谈论过前线的指挥权问题。由于路途遥远,前线不可能什么事都要等幽州都督府做决定,各个集群的主将、监军、参谋长根据作战区域内部队的组成,成立临时指挥部,由这些主将、监军、参谋长们一起分析判断应该采取的措施,提高部队的应变能力。

身经百战的张永德已经是大周世袭晋王了,掌管的第一集群战力强劲,是大周军队王牌中的王牌,如今作为韩通的后援驻扎乌古部。继郭宗训登基以来,张永德可谓深得皇帝的信任,屡屡委以重任,也屡建功勋,皇帝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让他成为世袭的王爷,与国同休。

在乌古部,张永德密切关注着韩通第三集群的战况,看着他们横扫各部,当然高兴,这确实是实力差距较大所致,但是看到他们每每行军多日才有战报,敌人都是一触即溃,也看到了周军是经过长途跋涉才获得些微战果,张永德和监军、参谋长看着偌大的地图,也犯难了,这地方实在是太大了,敌人如果游而不击,周军真是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啊。

这么大的地方想要守住可不容易,如果不守,南下镇州,辽军迎战还好,如果辽军又是游而不击,那韩通的第三集群就麻烦了。

正当张永德他们担心韩通部队的时候,张永德就收到韩通的报告,张永德他们经过分析,也认同韩通的建议。于是,张永德的第一集群就移防两河都督府。

如果是以前,周军占领一个地方,面对的都是当地的部落民众,很难获得他们的支持,特别是来到大草原,这里的部落民众跟周军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实在是难以成为周军的助力。如果民政管理不好,这些民众随时成为敌人的助力,这也是军队难以在北方草原立足的一个原因。

现在郭宗训创造的内务府开垦团就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每次开战之前,就有大量的开垦团开始集结,一旦胜负已定,周军掌控大势之后,内务府的开垦团就会出发,来到新的土地,进驻周军的所在地,开始开垦土地、盘活当地的资源,为周军提供补给,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甚至包括协助守城等任务,确保周军作战的时候,没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从周军伐辽、成立临潢都督府、东征高丽、重建乐浪郡、进军草原、成立两河都督府、北海都督府都是这样,每次都有数万人的开垦团跟随内务府的运输队到达新的土地,用最短的时间整理城池或者协助建立棱堡、熟悉环境、开展生产,有些时候因为时节不对而无法耕种,那他们就去河流里捕鱼,提前整理田地,准备下一年的耕种。这些开垦团就像勤劳的工蜂,不辞劳苦地工作,为大周开疆拓土建立功勋。当然,他们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他们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还是天壤之别的,现在这些开垦团成员都是经过培训的知书识礼之士,假以时日就可以肩负起城市管理的重担。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