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布局,大周的军队已经牢牢地掌控在郭宗训的手上,在情报司和锦衣卫的重点关注下,义社十兄弟已经分崩离析,有好多年没有一起活动了。对于这些沙场宿将,郭宗训并没有直接解除军职,只是让他们在各地练兵。
这些年,赵匡胤的这些兄弟们看着赵匡胤的一切,从殿前都点检到镇守扬州,从犯罪到特赦,再次踏上疆场,成为羽林卫的参谋长,南征北战,爵位也重新恢复,算是熬出头了。只是自己一直在练兵、待命中,虽然一切待遇不变,但是,以前的同袍在朝廷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爵位早就升到他们不可触及的位置了,成为大周顶级勋贵,实在是令人羡慕。
自从禁牙兵令之后,他们自觉交出牙兵,军制更改之后,他们也认真服从,至此,自己在军中不再一言九鼎了,这些年的闲置已经让这些将领明白,朝廷是忌惮赵匡胤的兄弟们,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自己的军权。
如今军权已经尽归朝廷了,自己之所以能够活着,也是朝廷开恩,根据前朝往事,自己一定的抄家灭门之罪。在这些兄弟里,活得最好的就是刘光义,他在多年前就率兵南下渤泥,成为周军南下的开路先锋,吃尽苦头,为大周开拓一大片土地,成为渤泥都督府的都督,后来又移镇吕宋都督府,好像爵位也晋升到侯爵了。他跟自己的区别也许就是跟赵匡胤来往少吧。想通了这一切,他们也就不再惦念义社十兄弟的过去,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也许是表现好了,机会就来了,闲置多年之后,朝廷再次提拔他们,让他们再次驰骋疆场。这次上战场,的确让他们耳目一新,许多新式战术、新式武器让他们好奇,以前只是耳闻,未曾目睹啊,见识过这一切,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周军已经今非昔比了,怪不得能够把辽军也打得远遁草原啊。
有了这些利器,周军当然所向无敌啊,同袍们也能够节节高升啊。只要自己能够上战场,加官进爵也应该不是难事了,一定要好好争取,为国立功,也为自己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啊。
有些将领却没有这样的运气,赵匡胤的心腹韩重赟、王彦升、罗彦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被分别调开了,闲置一段时间之后,又调到另外一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负责练兵,等兵练得差不多,又换一个地方,让他们空闲不得,却又无法立功,管辖他们的将领也算宽容,丝毫没有为难他们,让他们十分无奈。他们听闻自己的主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却没有召唤自己,实在是有点无奈,他们多想跟随主公驰骋沙场啊。
一直到大周重建乐浪郡的时候,举国同庆,他们才得以沾光,获得赏赐,提拔了一个级别,这些赏赐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晚。获得赏赐之后,还没有等来朝廷召唤的机会,罗彦环就病死了,韩重赟、王彦升也失去了当初的锐气,不再幻想可以重回沙场了。
赵匡胤早就明白天子的想法,他放弃了呼朋引伴的习惯,慢慢学会了独处,这样一来,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跟随羽林卫南征北战,赵匡胤全身心投入,开始认识新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偶尔也有机会让他展示超群的武技,博得将士们的阵阵喝彩,让赵匡胤重新获得尊重。
随着周军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赵匡胤已经融入这支百战雄师之中,再也没有人对他闪闪缩缩了,都是一视同仁,同甘共苦,这让赵匡胤逐渐忘记难堪的过去,与同袍们融洽相处。
东征之战,他担任参谋长负责制订整个东征的作战方案,让他有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满足感,周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高丽,让赵匡胤感到心满意足,只是他不理解为什么大周灭国无数,偏偏皇上就能容忍这个高丽留下来,幸亏重建乐浪郡,又在这里驻扎精锐,还派遣了开垦团,实实在在地掌控乐浪郡。朝廷又制约了高丽,勒令改国号为朝鲜,更正他们杜撰的史书、学说,彻底断绝了他们杜撰历史的念头,还有一系列的制约条款的实施,避免重蹈大唐失去这些土地的覆辙。
配合王著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之后,赵匡胤就奉召回京休息,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出征一年多了,赵匡胤已经晋升国公,算是荣归故里了,他的夫人带着赵德昭和赵德芳迎接赵匡胤回家,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也来迎接,一家人乐也融融。
长期征战在外,难得在家的赵匡胤终于有时间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了。赵德昭已经十九岁了,现在在皇家军事学堂学习,幼子赵德芳也有十一岁,在学校读书。对于读书,赵匡胤没有什么可以教导的,不过他的武艺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只是时日尚短,未能成器。见识过周军火器的赵匡胤知道这些武艺只能作为傍身之用,可以强身健体,在战场上是再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了。
对于赵德昭,赵匡胤就可以考究他在皇家军事学堂学到的知识,给予点评,他比学堂的教授可厉害多了,能够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赵德昭,让他有超出同学的见识,这也是赵匡胤最自豪的事。赵匡胤对自己的军事生涯还有很多期盼,按照皇上的慷慨性格,如果自己能够率部开疆拓土,封王在望也。乐视les3399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