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楚刘晏的心态,李伸就容易劝说了。

“刘晏,望姓高高在上,善乎?”

“这个,古来如此吧……”刘晏越说语气越弱。

门阀不是一天出现的,从东汉时就开始有了,东晋南北朝时达到巅峰。但站在国家的立场,亿兆生民的立场,说恶似乎也不大恶,至少人家不谋反。说善,同样谈不上。

“部曲也是人,并无罪孽在身,贱如牲畜,善乎?”

“这个……”

“等级森严,贫富悬差越来越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善乎?”

“这个……”别看今年号称国家最富,实际从今年……不是今年,是从前两年王鉷开始“理财”开始,贫富悬差已经在迅速扩大。刘晏本身就是地方官,而且在财政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岂能看不出来。他更加不好回答了。

“新策用意非是敛小民之财,一是增利,至少各个僦柜没有异地取钱的业务,二是从一些富人身上敛财,至于榷酒,不吃饭会饿死人,天冷了不穿足够的衣服,会冻死人,但不喝酒,会死人?

也不是你想的敛财,杨府卿,你来说说未来的安排吧。”

关于这条,李伸早说了,只是刘晏看到这些策款后,一个劲的反对。

杨国忠也不愿多解释了,实际若不是李伸郑重推荐,杨国忠都想将这个家伙给卡嚓了,一个小县令,死了也就死了,都不会有人去注意。

就算它们是敛财吧,但未来确实是有些安排的。

一是投资教育。

有了新纸,有了活字印刷和木板印刷,纸张和书本价格也下降了。

李伸提议,等新政落实后,朝廷财政进一步宽裕,可以兴办乡学、县学、郡学和道学。

具体如下,每一乡置一乡学,一乡五百户,十取一,以孝子、善户、将士、义士子女优先,朝廷资助各学子一些笔墨纸砚,几本基础的算经,千字文和论语,学费,也就是束修礼,由学子父母出了,教书的先生收入也是来自这些束修礼。

五十名学子的束修礼,足以支撑教书先生一家的生活。

只出一个束修礼,相信许多人家也乐意将孩子送到乡学去读书。

三年一个周期,虽然只学三年,但能认识一些基础的汉字,也能会一些基本的算术。

杨国忠听的有些傻,这得需要多少钱?

李伸不以为然,反问,即便朝廷推行,能否做到每一乡都能兴办乡学。

别说唐朝了,就是宋朝那么有钱,从范仲淹王安石开始,一直到蔡京,也没有将县学推广到所有县,况且是乡。

即便朝廷大力推广,能有四分之一的乡办上乡学就算是不错了,况且安史之乱越来越来临近!

唐朝有多少户,将隐户搜刮出来,多半也没有一千万户。

四分之一,再十取一,不过二十几万学子,能花多少钱?

李隆基稍省一省,资助乡学的钱帛就省了出来。

当然,办乡学得建房宅,一个教室,顶多替教书先生再建一个宅子,乡下盖房子更便宜,二十几缗钱足矣。

五千个乡,十余万缗钱,相对于新政剑出来的财富,还算是钱吗?

然后到县学。

三年一次轮换,从五十名学子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十名学子,送入县学,学习更复杂的算经,唐律,礼记,开元礼,春秋。

再于县学学习三年,实际上从县学毕业,已经能称为地方上的人才。

费用就不多解释了,这又是五选一,变成了四五万学子,费用更少。

三年后,再从中十选一,送入郡学,学习诗经、孟子、韩非子、荀子、管子、老子、孙子兵法,以及一些农书,一些史书里的《货殖列传》,也就是以儒家学问为主,但不全是儒学,辅以诸子百家的学问,再杂以军事、农田水利和经营之术的学问,这样,就能培养出更高级的人才。

又是三年,再从中十选一,送入道学。

学习一些诗赋,然后再学习汉书和后汉书、三国志、南史、北史,不但学,还要分析每一件大事的成败得失。

同时也要学习一些时务知识。

杨国忠问,史记呢。

不但后来,现在许多人对史记评价也颇高。

但李伸以为史记私货太多,不但贬低了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有些价值观太“左”。

能理解,人家信的是黄老无为,所以才将伯夷摆在列传第一位。

不过一般人往往弄不清,看了后就容易受其影响,特别是一些“和平反战”“反对变革”的言论,祸害同样不浅。

和平是好的,但一味的和平能换来和平?

或者像某最牛老师,提到明朝,各种的贬低咒骂,提到了清朝,各种的吹捧,这些言论,还是教给学生听的,真的好吗?

之所以学习这几本史书,是能看到汉朝是如何强大的,又能看到三国、十六国和南北朝又如何乱的。

一安一乱,就能得到很好的借鉴。

李伸解释完了,杨国忠也深以为然。

到了这时,顶多只剩下五百学子了。

而且刚刚好,从七八岁八九刚时进入乡学,学了十二年,过了加冠之年。

又学了这么多知识,即便不参加科举,朝廷也可以适度录用。

刘晏听完后,整个人都傻了。

如此一来,不但能普及教育,也等于替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