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袁圭姿在圈内厮混许久,确实有点地位。

且文化圈嘛,讲究个大家哈哈哈,哪怕面和心不和。

另外还讲究个论资排辈。

最后还讲究个排外性。

所以袁圭姿哪怕上次丢足面子,但他的人脉没丢掉,他对外发声的渠道还在。

他写好文章连夜颠儿颠儿的打两个电话。

西虹市日报社就紧急将之前的版面扯下,换上他的文章。

西虹市日报是辐射整个华东的大报,读者接近千万。

在网络时代前,其影响力不比西虹市电视台差,在某些方面甚至犹有过之。

简而言之,上面的内容能飞快的为千家万户知晓,并且形成某种定义。

这就是著名学者强大的“在野话语权”。

时年,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对方想回嘴都没地方回。

任何人遇到掌握这种话语权的袁圭姿岂能不败?

他也就是上次打“苍蝇”时大意了一把,没太盯着陈别江的事。

因为在当时的袁圭姿看来,那么多大人物都被我搞过,区区一个二线小城的中学生算哪根毛?

偏偏就是陈别江,在西虹市电视台本带些恶意,试图挖掘内幕的采访时,他不仅仅征服连袁圭姿都有些搞不定的梁丽雅,还借机反抽了他好几个大嘴巴子。

但这次,袁圭姿已经认真起来。

他这次不仅仅高举大棒,还要求西虹市日报内的关系不要再给那小子发声的机会,彻底将他打成标杆,搞臭再说。

而袁圭姿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这,就是圈子的力量。

于是在次日,报纸上市后。

许多人看到袁圭姿占据制高点,痛心疾首呼吁学生应该专心学习的言论后,不由自主就将陈别江定义为一个弄虚作假的“仲永”,不,是哗众取宠的小丑。

不止陈别江,他爹都是。

因为歌曲什么的肯定是他爹找人帮忙的呗。

这份报纸不止在民间,还进入了机关人物的桌面上。

许多人看后也不禁赞同袁圭姿的意见。

至于袁圭姿对于陈道亮和陈别江的恶意定义,世间哪里来的真正的感同身受,绝大部分人也和老百姓一样,这些人都没去想,袁圭姿是怎么能这么肯定的,证据呢?

他们轻易就信了。

只有极少数认真看过陈别江采访的人皱起眉头,读出袁圭姿在文章里公报私仇的味道。

比如西虹市宣传部的部长看完就摇头评价说:“这个袁圭姿,心胸气量未免太小了点,手段方式未免太恶毒了些。”

部长的两个“未免”影响整个部门。

大家交换眼神后,默默在心里把袁圭姿的名字后面加了个小小的问号。

这是从前没有过的情况。

但这种影响的发酵却还需要时间才能看到后果。

又或者,永远没有结果。

另外一头。

同样发行西虹市日报的江城市也响起一片骂声。

但大家骂的都是袁圭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