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这个良好的氛围,丁宽再接再励,开始历数大汉四百年,枉死的名臣,并提出第二个动议,限制皇权,不再允许皇帝“一言绝人生死”,实行文官政治。
这个议桉,极为出乎与会诸人的意料,与原本儒家思想也存在较大的冲突,引起了参会诸人的惊呼,甚至很多迂腐之辈,应激性的就开始提出反对意见。
在争论之中,士人们却开始慢慢反应过味来,发现了限制皇权、实行文官政治的好处,有越来越多的士人,表态支持丁宽的动议。
大汉四百年,士人阶层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皇权与相权之争,但相权却始终被皇权全面压制,而宦官与外戚的多次争斗,不过是皇权体系的内部权力争夺,却把诸多的士人卷入了其中,身死族灭。
先不说“限制皇权、实行文官政治”对治理天下好不好,至少这条动议,可以极大的保护士人官员的生命安全,这才是这些士人更看重的。
“限制皇权”,与这些年来主流的“忠君”思想,虽然有所冲突,但先秦百家思想极为多元化,士人也很容易从这些思想中,找到各种支持的依据,为了保证士人的安全和利益,这些士人纷纷开始引经据典,为丁宽的提议辩护张目。
人都是自私的,士人作为统治阶层,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同时,比普通人更加自私,经过连续多日的辩论,丁宽的提议终于占到了上风,被多数人支持通过。
接下来就是要讨论皇权与文官集团或称相权的权力分配了,这个议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的广泛,且与朝廷的组织设置密切相关,接连争论几日,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方案。
最后是丁宽提出了皇帝“以德治天下,以法治官员”的原则,先是剥夺了皇帝一言决天下的权力,把这种权力分配的细则方法,压后讨论。
有了限制皇权的共识为基础,丁宽终于图穷匕现,提出了刘家是否适合继续担任皇族的问题。
其实,丁宽此时已经权倾天下,对丁宽要推翻刘家天下,所有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但诸人准备的应对方式却是完全不同。
与丁宽联络亲密之人和一些利欲熏心之辈,准备积极支持丁宽取刘家而代之,以博取从龙之功;还有少数人,准备康慨激昂的反对一下,建立不畏权贵的人设;更多的人,其实是准备三缄其口,身体支持,嘴上不说,又婊又立。
丁宽提出这个议题,愿意发表意见的人就骤然减少,场面有些冷清,与前两个议题讨论之时的康慨激昂,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丁宽要树立新朝的道德合法性,哪里能够允许这些人沉默不语,必须要逼着这些人明确表态,把推翻刘汉的决议,做成扎实的公议。
丁宽先是在辩论过程中,安排人充分阐述如果让刘家继续做天子,恐怕会不甘心皇权被限制,极可能在重新掌权之后,推翻这次议政的诸多决议,甚至对参会的诸人秋后算账。
接着丁宽给每个人发放了一红、一黑两根竹签,红签代表要罢免刘家皇室之位,黑签代表继续拥立刘家为皇室,没有弃权的选项,要求每个人依次上前投出竹签,并以这次公开表决结果为准。
如此逼诸人公开二选一明确表态,表面上似乎有些冒险,一旦投票结果是继续拥立刘家,对丁宽的声望会形成巨大的打击。
但丁宽对于这些官员、士人的自私本性极为了解。即使不说刘汉继续担任皇族,可能会召来的反复;就仅仅说,丁宽大权在握,手里拿着刀把子,这些早已知道丁宽立场的家伙,也没有几个敢于公然投出反对丁宽意愿的票。
结果也果然不出丁宽所料,数百人的投票,绝大部分都是赞成推翻刘汉,另立新皇的。敢于公然表态,继续支持刘家做皇帝的人数,不到投票总数的半成。
对此结果,丁宽颇为满意,对于那不足半成的反对意见,丁宽也浑然没当回事,更没有进行事后报复的打算,重要的是那九成半的支持投票,有了这个投票,推翻刘汉的道义合法性就足够了。
按照这个投票结果,接下来就可以安排刘协正式退位了。至于谁来继承这个皇位,现在除了丁宽,难道还有其余的人选吗?
不过丁宽此时还不急于登上皇位,而是再次提出一个动议:刘协退位之后,皇位暂时空置五年,以表示对前朝汉室的尊重和怀念;同时这五年时间,就作为确立新朝诸多制度的准备期。
讽刺的是,丁宽诸多的动议之中,这一条是反对意见最多的。已经公开投票,要废黔刘氏皇族的这些人,再没有了表面的矜持,反而纷纷急于向新主表达忠心,通过鼓吹“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极力进言让丁宽早日登基坐殿。
只是在丁宽的严词拒绝之下,这些人才退而求其次,答应丁宽在这五年过渡期内,继续以越国公的身份,署理朝廷大权。
而丁宽顺势提出了八位辅政大臣,荀悦出身豫州、陈群豫州、程昱兖州、刘晔徐州、顾雍扬州、华歆青州、蒯越荆州、皇甫坚寿司隶。
这些人选也被诸人完全接受,未来五年,这八位辅政大臣,就会与丁宽一起,组建新的官府体系,限制皇权,建立文官制度。
至此,耗时月余的议政会议结束,丁宽直接率领诸人来到洛阳的皇城之外。委派汉室宗亲刘晔为代表,要求一直参与会议的杨彪和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为见证人,进入宫中,向汉天子刘协进行通报。
杨彪和刘备,在是否推翻刘汉天下的问题上,是公开投了反对票的,不过整个投票过程都是公开进行的,二人对投票的过程并没有异议,知道汉室已经民心尽失,也就不再想着要为刘汉天下殉葬。
刘晔和刘备虽然都是汉室宗亲,但其实已经相隔极远,与天子刘协此前更是连面都没见过,反而是杨彪一直跟在刘协身边,是刘协一直信重和依赖的大臣。
在刘晔和刘备的尴尬旁观之下,刘协与杨彪抱头痛哭之后,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命运,写下退位诏书,走出皇宫,宣告汉室王朝的终结。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