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听后,忙转身看向了孙忠和:“什么书?”
孙忠和则吩咐锦衣卫将一套《太祖实录》给了太子。
“太祖实录?”
太子颇为惊讶,随后就问孙忠和:“沈阁老可还有什么话?”
孙忠和拱手道:“回殿下,没有。”
太子听后也就没再问。
而他在接下来,因已明白,自己这个知县如果不想着去造福一个县里最顶层的乡宦士绅,就什么也不能做,便干脆就把时间主要花在了读这《太祖实录》上。
虽然,沈鲤没有说明,给他《太祖实录》是为什么。
但太子知道,沈鲤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给他送来《太祖实录》,肯定是有什么目的。
所以,太子也就很认真地看起了《太祖实录》。
本来,《太祖实录》这种书籍是不允许对外引发的,但朱翊钧改革后,已允许民间印发传阅。
所以,沈鲤也就能在私底下给太子送《太祖实录》。
西苑。
太液池边。
这一天,朱翊钧躺在一轩窗内的摇椅上,也正看着《太祖实录》。
而这时轩窗外,因正是晌午,故被夏日阳光照耀的檐下竹蕉,此时如在燃烧的火焰一般。
没多久。
就在朱翊钧手倦抛书,听着啾啾蝉鸣,而看向庭外柳堤翠色时,黄勋就走了来,说:“皇爷,沈阁老来报,他已奉旨将《太祖实录》给了小爷。”
朱翊钧“嗯”了一声,就道:“希望太子能够从中找到解决他心中疑惑的答案。”
“现在,他在地方上,开始知道的第一现象,应该就是地方官不得不为地方大族乡宦驱使的现象。”
“历朝历代的君王,其实都在面对这一现象,太祖当年遇到的情况则可以说是最严重的。”
“毕竟,元时对乡宦大族太宽,让很多乡宦大族习惯了包办地方。”
“另外,太祖的出身也决定了他不会被很多乡宦大族瞧得起,即便百般赤诚,许多大族乡宦也会在心里鄙夷他,不与他交心,更没有多大动力配合他建立起一个新的强盛王朝。”
“但太祖还是成功了,成功做到在国朝初期,能让大明朝廷知道一县一里有多少人口,知道有多少田地,使得征伐有方,海晏河清。”
“而太祖是怎么做到的?”
“太祖的方法其实都已经写进了实录里,只是,实录记了许多涉及典礼过程的内容和表面上看没什么价值的官员升迁贬黜信息,所以要想发现太祖是怎么做的,还得他太子亲自去发现,去挖掘总结。”
“作为未来的天子,结合实际,从新读书,知行合一,是有必要的。”
朱翊钧一边说着就出了屋子一边沿着长堤走了起来。
跟在他身后的黄勋附和道:“皇爷说的是,小爷夙来聪明,想必能找到解决之道的。”
“但愿吧!”
朱翊钧说了一句。
随后,朱翊钧就来了侍御司,问着戚继光等执政公卿:“与德川氏的谈判进行的如何?”
戚继光拱手回道:“回陛下,据麻贵报,德川氏许多大名还是不愿意失去领地,当然,实际上,就是德川氏自己不肯失去领地和军队,还想继续掌权。”
“还想继续掌权?”
朱翊钧听后呵呵一笑。
“是的!”
“德川氏名义上说是担心失去领地和军队,将来会被国朝随意宰割,而请求保留部分领地,至少关东地区和京都地区给他们,与部分军队,至少五万兵马。”
戚继光这时回道。
朱翊钧点了点头,然后看向了戚继光、李成梁、王锡爵等执政公卿:“你们是怎么看的?”
“回陛下!”
“愚臣认为,德川氏担心失去领地和军队后,会被朝廷随意宰割,但朝廷又何尝不担心斩草不除根而必留后患的事?”
“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何况,京都和关东皆是膏腴之地,连分封给本国藩亲,尚且需要多分数藩以制衡,才能放心,这些外夷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仁慈,为将来留下大患。”
戚继光说道。
李成梁跟着道:“臣附议!”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