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后,直到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才又将七河流域收入华夏版图。

只是清末,列强入侵。

此处水草丰美之地便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外西北。

若不是左公抬棺出征,恐怕伊犁都将不保。

费祎的意思诸葛瞻自然明白。

大汉倾颓至此,只割据益州一地。此刻国力怕不是与康居无异,只好暂且绥靖安抚。

若是放在前汉时,只一汉使便敢执康居国王首,而问其罪。

前汉苏武曾言: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匈奴单于惧,不敢害。

当年破胡壮侯陈汤矫旨攻灭匈奴的郅支单于,便是盘踞在康居国!

自此之后,康居国便派质子入朝进贡,成为大汉的属国。

如今却...

费祎将话题转移开来:

“瞻儿,接下来你打算如何做?”

“入朝,还是外镇?”

诸葛瞻不假思索的答道:

“自然是外镇了。”

毕竟留在成都,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去处。

还不如待在汶山郡,作为阎宇的副将,虽无名却有实权。

说来外镇与入朝各有各的好处。

只是后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影响极大,使得后世之人下意识的就觉得外放,自己另起炉灶是最佳选择。

其实不然。

多数朝代军、政、财三权是分开的,像更加极端的宋朝,就连判案之权都归提刑官管。

外放几乎不可能培植出私人武装。

你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跟你一条心。

例如朱棣谋反前,燕王府长史葛诚便向建文帝告密。

要知道长史可是王府文官之首啊。

之所以后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纯粹是因为后世那段时间处于一个非常奇怪的状态。

乱世,却有中央政府。

于是一群人纠结,我们究竟是加入中央政府和他们政斗,还是自己另起炉灶武斗呢?

历史证明,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

但说实话,这都乱世了,那自然是兵权最为重要了。

五代时的武夫多透彻: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但和稳的年代与乱世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和稳的年代,宰相门前尚且七品官。

地方官哪有京官来的尊贵?

中枢的一道旨意,就能将封疆大吏调回中央。

若是敢谋逆,自有各方督抚共击之。

二十年后的淮南三叛就是如此。

这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华夏自古便是州郡县制度,随着人口增加,又逐渐转变为省、道、路——郡、州、府——县制度。

只因华夏国土辽阔,不是没人想改成州——县两级,可这都以失败而告终。

无论是小州制度,亦或者大省制度都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

上层官员没那个精力认识全自己的属下。

试想下,唐时足有三百六十个小州,如果中央直接管辖。

那当政令下达,需要会见多少个地方官员?

为了协助地方政务,汉时创建了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唐时则以御史担任道的长官。

刺史、御史都不是常设官职,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郡、州的上层管理机构。

皇帝们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对地方大员心怀猜忌之心。

州、道若是过大,很容易令地方形成割据。

可若是去掉州、道,地方又太大,实在是管不过来。

后世的省——市——县三级制度,相较于汉时的十三州,唐时的十道,已经是一种小省了。

但这其实是交通与通信方式所促成的。

不信且看民国地图,一个四川便分成了七个道。

两千年来,集权与分权,老祖宗早就玩的明明白白,还想着找个地方猫着积攒实力?

连中护军司马师都只能阴养死士!

何况他人?

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既有秩序向上爬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