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前锋部队过去时,百姓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当黄立率领的大队人马昂然而过时,便有很多的百姓在路边跪迎。
“王师威武,救民于水火。”
“殿下战无不胜,早日兴复大明啊!”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有些人只是虚应故事,有些人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泣下沾襟,发出善祈善祷,甚至有痛哭流涕者。
亡掉的大明也没有带给他们太多的幸福,但鞑子却更加狠毒苛酷。或许,这也是人心向明的重要原因。
至少大明没有沿海迁界,没有用屠刀逼迫他们放弃家园,毁掉他们的房屋,杀掉他们的亲人。
所以,大多数的百姓是真心希望明军获胜,彻底打败鞑子,结束他们凄惨的生活。
黄立鼻子有些发酸,骑在马上,轻轻向着跪拜的男女老少挥手,心道:“乡亲们,我来晚了,让你们受苦啦!”
此时,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他能感受到百姓的苦痛,并愿意为他们英勇战斗,为他们打出一片安乐祥和的生存天地。
赵良栋有些不解,看了看黄立,嘴唇翕张,想要开口说话。
“你不用说他们是无用的顺民,对我军全无帮助,反倒要拿出粮食来救济。”
黄立低沉的声音响了起来,“只要他们仇恨清廷,孤便愿意为他们报仇雪恨。所谓的民心所向,并不象你以为的那样。”
赵良栋咧了咧嘴,躬身道:“殿下思虑之深远,末将愧不能及。”
“原来的大明并没有为他们做过什么,孤也不希望他们都英勇不屈、以身殉国。所以,孤要兴复的大明,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
“孤要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心甘情愿地为国而战。半年,或者一年,孤希望能看到他们新的面貌,重新振作而起的不屈之气。”
黄立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说大话,也不知道这是否能够实现。
但他相信,国家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服务,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百姓们才会心属国家,为国而战。
以心换心,投桃报李,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也差不多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黄立图的是长远,并不要求被明军解救的百姓,马上就竭死报效。
兴复华夏,黄立认为那才是他的最终目标。虽然他把光复大明挂在嘴边,但那太小家子气,太没有格局了。
正如他对赵良栋说的,兴复后的大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将是一個内圣外王,征战四海,向外散发出强横武力和强大信念的庞大帝国。
对外征服,开疆拓土,将不是黄立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全体大明人的追求和欲望。
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传统观念,革除原来什么泱泱大国的妄自尊大,以及束缚手脚的仁义道德。
赵良栋不是很明白,但他确实看到,殿下的东征解万民于困苦,得到了百姓衷心的拥护和欢迎。
“可最终还是要靠武力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顺民最多也只能提供赋税罢了。”
赵良栋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随着长辈跪在路旁,拖着鼻涕,看着行走而过的铿锵人马,露出傻乎乎的笑容。不禁摇了摇头,又心虚地看了殿下的背影。
这次黄立没有吭声,还在不断地挥手致意,愈发引起了百姓们的兴奋和激动。
黄立见到此情此景,愈发坚定了自己东征的战略。
哪里老百姓民不聊生,他就打到哪里。所谓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不正是如此吗?
………………
海浪不断拍击着船舷,变成散碎的水花,又重新归于大海。经过两日海上航行的陈上川,站在晃动的船上,瞭望着远方的海岸线,脸上满是惊奇。
本来应该是荒无人烟的沿海近岸,竟然出现了不少的百姓。
他们多数都是衣裳褴褛,面黄肌瘦。但精神头儿看起来却挺好,似乎是在忙碌地捡拾着海滩上的水产。
“什么情况?那里,是立着大明的旗帜吗?”陈上川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这诡异的情景,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是实在活不下去,才冒着杀头的危险跑到禁区的吧?树着大明旗帜,是要投奔咱们?”陈安平抓着头发,说出了自己都不是很相信的结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