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丰考虑了一会道,“我可以给你减到每平方米每月6块,但是要一次性付一年的租金。”
梁永丰早就核算过了。
把土地、材料、人工等各项成本加一起。
他盖一栋长约9米,宽约6米的厂房,需要2200块左右。
这些房子每栋实用面积大约是46平方米。
算下来每平方米造价就是48块左右。
每月每平方米租金8块钱,一次性收6个月的租金,他就可以一次性收回成本。
只要能达到这个收入,他就可以利滚利,像滚雪球一般做下去。
李老板直接一拍手,“好!就按梁先生说的,每平方米每月6块,一次付一年!”
一次付一年,还是半年,对他来说没区别,反正都是他自己用。
“合作愉快!”梁永丰伸出手。
这个结果对梁永丰来说更好。
虽然每平方米每月降低了2块,但是一次性收取一年的租金,每栋厂房他就可以拿到3300块。
能到手的资金就更大了,雪球就可以滚的更大。
“这两栋房子我都要了,面积就算1300平方英尺……”李老板自顾自说着。
梁永丰听的有点懵。
虽然他不怎么熟悉英制单位,但是也记得10平方英尺大约为0.9平方米。
换算一下,1300平方英尺就是大约120平方米。
李老板刚刚是量了长度和宽度的,难道连这么简单的加减乘除他都不会算?这显然不可能。
梁永丰这时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词——公摊面积。
很多人都说,公摊面积是老黄瓜发明的。
这倒是冤枉他了。
1952年之前,香港的房子都是整栋出售的,英国人也是对每栋楼登记一个业主。
当时香港新盖的楼房大都是3到5层的建筑,整栋楼下来大概20到30万。
香港人月薪才100多块,很少人有能力买下一整栋楼。
一个叫吴多泰的地产商发现问题后,就去和英国人商量,将房子分层销售,并进行产权登记。
既然是分层销售,像楼梯间、走廊这些面积,就得平摊到每户头上,这就是公摊面积的由来。
1954年,原本在海上搞运输生意的霍家老爷子上岸,投身房地产开发。
他又提出了分期付款的预售制度。
香港人称之为“卖楼花”。
五十年代的时候,老黄瓜刚开始搞他的塑料花生意,还没有涉足房地产。
说他发明了公摊面积和卖楼花,实在太抬举他了。
不过把公摊面积、卖楼花发扬光大的确实是老黄瓜,并以此成为了首富。
大陆开始搞房地产改革的时间是九十年代末,当时老黄瓜已经进入了大陆地产市场多年,他的做法早已经成为了房地产业的标杆。
于是房产改革便照搬了这套东西。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