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余姚人,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故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留名青史的主要原因是王守仁在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心学又被称为“陆王心学”。

他是千余年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可以与孔孟相提并论的圣人,集宋明心学之大成,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更精于统兵作战,纵观中国上下两千年历史,唯有此人真正做到了君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他开创的阳明学派和心学理论影响数百年,直至现代仍经久不衰,儒家理论的开山立派,令无数后人景仰追随,后世无数政治军事领袖人物皆受心学影响颇深,“知行合一”四个字成为后来衡量学术和德行的一个必须的标准。

朱厚照前世的时候研究过陆王心学,也自然知道王守仁的独到之处,心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体系学说,高中政治必修四简单的将其归纳为主观唯心主义,这是有失偏颇的。

不过令朱厚照遗憾的是,虽然此时的王守仁已经格完了七天的竹子,但最重要的龙场悟道还没发生,自然也不会悟出知行合一这些道理。朱厚照和未来的王圣人聊了几句,却发现此时的王守仁并没有那么博学豁达,激动之余也颇有些失望。

看来的确是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亚圣诚不欺我。

回头得想个办法把这厮发配到贵州去吧,心学这种文化遗产要是让自己给搞没了,怕是要遭天谴的。

“既然都没事了,那就散朝!”和王守仁说了几句话,朱厚照不耐烦地说道,转身就往后宫而去。

至此,这场朝会终于是结束了。借着文官集团这把刀,朱厚照算是把手伸进了京营,京营该如何整治,他心中有了初步计划计划。

但是今天王守仁弹劾张氏二人谋逆一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朱厚照也得回去好好想一想,这件事能从张鹤龄他们身上榨出哪些油水?

想到这里,他又让张锐传旨,留下了兵部和户部两位尚书到文华殿议事。

有了口谕,两位尚书也就没有回衙门,直接前去了文华殿,等朱厚照换回了常服,先召见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前去觐见。

刘大夏进入文华殿,看到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便行礼道:“见过陛下。”

朱厚照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等刘大夏坐定,开口恭维道:“大司马,你手底下那个王守仁是个堪用之才,朕看你们兵部也是人才济济啊。”

刘大夏一脸惊愕,不知道皇帝到底是夸还是讽。

朱厚照见他疑惑,笑着说道:“别想太多,这次说的确实是真话,如今我大明将星凋零,文臣武将能知兵事者远不如成化年间,对于这种能领兵打仗的,朕还是求贤若渴的。”

刘大夏松了一口气,附和道:“陛下确实是慧眼识人,这王守仁自少便喜爱兵事,成化年间便屡次上疏,献策平定流民叛乱;弘治十二年,先皇令他去陕西治葬威宁伯王襄敏公越的丧事,回来之后又上疏献策西北边防事宜,所以在弘治十七年,先皇便调用他为兵部武选司主事。

只不过,王守仁此人,到底是纸上谈兵,还是真有大才,臣以为,还需要时日观看。”

一点都不需要时日观看,明代仅有的三个文官封爵之一,怎么可能不会领兵打仗呢?

这就是穿越者的好处啊,未来的事情自己都知道。朱厚照心想。

寒暄完了王守仁便开始说正事,朱厚照直起身正色道:“朕今天留下你,你可知是所为何事?”

“臣猜必是整顿京营之事。”刘大夏没有半点迟疑。

确实是个聪明人。

“刘爱卿啊,今天朝会之上,葛嵩说京营现状可用者不过十之一二,你这个兵部尚书怎么看?”

“葛嵩之言还是保守了。”刘大夏苦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