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听后,眼神坚定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我不这样认为。
人们乞求上天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从古至今,人遇到过无数灾难,有山崩地裂、洪水泛滥,还有不止的战乱。
然而,人们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美好的追求,于是便出现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古圣先贤,以及众多的志士仁人。
因此太平昌盛,才一次又一次的代替动乱。
日食可以因自然而产生并消失,而大地的灾难~如果人们不去努力奋争,绝不会自然消失。
老子闻言后,斩钉截铁的道:
不。
君王所争的是天下,诸侯所争的是疆土,大夫所争的是权力,士人所争的是地位,百姓所争的是衣食。
其所争虽有不同,却都是为了私欲。
君王诸侯大夫之争,导致天下动乱。
士人百姓之争,促使人心变恶。
私欲是乱恶之源,只有知足寡欲才会无争,无争天下才会无乱无恶。
古时,天地初开小国寡民,邻人相邻而居却能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天下清静无事。
那才是美好的社会呀。
孔子闻言后多有收获,继续道:
对于争与不争,我的想法与你有所不同。
文王、武王如果不争得殷纣王的天下,臣民百姓仍会在暴政下挣扎。
一个国家的疆土被他国无理的抢占,如果不全力相争,他国便会得寸进尺。
有学识、有才能的大夫,若能通过正确的奋争成为国家的上卿,国家才会强大昌盛。
同样,有识之士通过正确的奋争步入仕途,也才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多的事情,只要各自的奋争合乎于礼,天下也就不会产生动乱。
当今天下的动乱之源,不在各有所争,而是违礼之争,人心变恶是因为缺少礼乐教诲。
人不可能没有私欲,寡欲也难以做到,所能做到的是克制私欲,使言行合乎于礼。
夏商周三代之礼,虽皆为圣贤所制却并非越补越好,我所以赞成周礼是因为它最适合治理当今天下,并非小国寡民才为美好。
孔丘所向往的社会,是既太平又昌盛,而绝非清静无为。
(这就是两位圣人的论道内容了,怕有些读者们不了解,查也难查,所以直接为大家奉上。我可是一字一句的打上去,没有地方复制粘贴也。)
“夫子,诸位同窗。”
“圣人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服从于人的天性。”
“站在圣人老子的思想高度来看,这显然是对的。”
“圣人老子清静无为,面对祸事也悠然自得。”
“上天的日食之力,大河之水不可之倒流。圣人老子都有一定的认知与看法。”
“是以圣人老子能看淡世间的一切人和事,作到寡欲无争。”
“但更多的人是不清楚自然的规律法则的,人们常常会因为无知,对无知的人和事物感到害怕,崇拜又或嫌恶。”
“所以孔圣人强调教化,用道德礼仪来引导人们去做正确的人与事。”
“这显然也是对的。”
“是以学生认为人性是没有善恶的。”
“正如我在襁褓之中时,我不知这个世界与人与事也。”
“也因不知,所以没有善恶之念。”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