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君义自然不想看到这样的悲情继续在华夏上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办军校。

军校不但能让学员学到扎实的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还能向他们灌输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

国父创办黄埔军校,目的本来是消灭军阀,但军阀最显着的特点就是痞气,而常凯申本身就出身青帮,结果好好的一个军校,成就了常凯申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

军阀最显着的特点之所以是带着痞气,多源于明末将门的私军,大明虽然没出现军阀,还在于大明的军制是屯兵制。

中国古代的兵制一般有府兵制与屯兵制。

府兵制的军权一般由各郡府的郡守掌管,最显着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十六路讨伐董卓的兵马,首领都是各地的郡守。

屯兵制省去的地方文官的管辖,军事长官就是最大bug,一般来说,封建王朝都是在边塞地区采用屯兵制,在王朝内部采用府兵制。

但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屯兵制,危害都极大,极有可能向门阀与军阀转变。

要改变这种情况,办军校就更有必要,而军校第一批出来的学员,往往成才率最高,不为别的,因为第一批出来的学员,一出校门,就能担任重要职位。

几年后,当郑成功发现顾三麻子手底下有二百个学员,边军更是有五六百个多学员时,真后悔当初没有爽快答应钟君义,争取多送些学员去军校。

钟君义当然不知道郑成功后来会不会后悔,他只是想在郑成功手里,能不能把施琅给钓出来。

施琅作为郑家的掘墓人,其年龄其实比郑成功还要大三岁,而且施琅在郑家父子之间,在降清与抗清之间反复横跳,按说这么反复的一个人,无论他有何原因,在历史上应该都会让人诟病,留下不好的评价。

可奇怪的是,施琅不但没有像吴三桂一样,背负卖主求荣的骂名,反而给后世留下一个无法言表的美名。

只因施琅收复了台湾,保证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仅凭这一点,史书上就没有人,敢给施琅有不好的评价。

同样是收复台湾,郑成功得了个民族英雄的美名,施琅的功劳虽然同样标榜千秋,但施琅却鲜有溢美之词。

只因郑成功是在尼德兰人手里,重新夺回了台湾,而施琅原本是郑家的部将。

在儒家思想中,背主的恶名,那可不是轻易能洗刷的,因为对于君君臣臣,背主很多时候,都只认结果,不问缘由?

对于撰写历史的文人来说,对施琅不做评价,就是对施琅最大的肯定。

儒家之所以很少对武将有溢美之词,那是因为儒家认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当朝廷需要武将去建功立业,就说明王朝一定出了问题。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