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持续四个月的加速、惯性飞行、减速过程的结束,燧石号前方的那个暗蓝色小点逐渐放大,现在变成了一个大约20厘米长的雪茄桶。
刘海洋又一次来到了观景舱的舷窗旁,看了一眼穿梭艇尾部的那个微小亮点,才开始当日上循环的飞船外部护甲检修维护工作——是的,他这次穿着外骨骼去了飞船外面。
那个微小亮点在外骨骼头盔显示器上被一个淡蓝色的小方框标注成了“水冰陨石”,相对距离目前保持恒定,大约有208.6个天文单位,但他知道那其实就是无尽银河号。
这个距离看似很遥远,但其实很近。
事实上,燧石号即将停靠的钻石星辰号只是母舰近程预警体系的一部分,在这个距离上,一旦出现什么变故,留给母舰的时间最多也就短暂的28.8小时,除了启动紧急规避程序以外,几乎别无他法,所以母舰、或者说船团,需要、也必须拥有更大规模的预警体系。
在几艘科研舰之外,还有着几艘作为控制节点伴飞的“国家级”战略巡洋舰,而它们更外围,还有无数组成空间阵列的无人战斗艇、轨道器、无人机。据说离得最远的那些侦察无人机已经扩散到了一光月之外,只不过它们中的很多很早便失去了继续变轨的能力了,能够延长使用单纯是因为母舰运气够好、几千年来都没进行过加速,并且后续发射的新型号还未爬到预定位置。
当然,这样规模的预警体系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亚光速文明甚至超光速文明来说,就跟纸糊的没什么两样,或许它们纯粹是现代人图个心安的造物——至少对于刘海洋来说,就是如此。在古代,或者说刘海洋那个时代、共同体计划着人类一切的时代,母舰从一开始就是一艘孤独的飞船,人们从未给她加装任何额外的东西。这不是人们没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而是专家论证后的结果——她不需要那些东西。
不过没关系,母舰启航时携带的资源冗余足够,这些小规模的浪费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还是不想这个了,每次想到这件事就觉得亏。。。。。。
刘海洋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毕竟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来自远古的对策署专员,那些现代人几乎啥事都不让他干。
原本他在前年复苏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历史课本中时,他还非常地自豪说了好些个现在想想都觉得尴尬的词汇。
不被人理解也就算了,不被人需要却让他很是苦恼。
不,不能完全说成“苦恼”,这种情绪应该更像“乏味”和“无聊”。
他在把一块巴掌大的MCISB(多层复合电离屏蔽块)剥离时,想起了一位老友在他冬眠前所提的问题:“老刘啊,最近我常常在想,如果古代人穿越到现在,假设他智商和心理不出问题,在简单培训后,他到底能胜任哪些工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