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廷当然不会要求地方官自己掏钱补贴官府财政,但是吧,你非要掏钱,那朝廷也不会拦着就是了。

主要是如今的朝廷也难。

赵祯是个好人,也勉强算一个好官家......虽然個人能力不强,但他懂得放权。

但是吧,有些事情,真不是赵祯和仁宗朝的名臣们能够控制得了的。

比如说天灾。

仁宗朝的天灾,不知道为什么,也太过于频繁了一点。

到景祐三年,仁宗在位不过是十二年时间,他自己就已经因为各处天灾,从内藏府库中拨款几十万贯给户部,用于赈济灾民了。

简单来说,景祐元年的时候,苏州府不是闹了水灾么,范仲淹牛掰,靠着一己之力把水灾的灾害降到了最低,但是隔壁的淮南,却因为大面积蝗灾导致的饥荒,差点闹出大规模民变动乱来。

仁宗在位的每一年,几乎就没有地方不受灾的。

大宋的财政收入是多,比唐朝多多了,但也架不住这么花钱啊。

而且都是内部精华之地,你要不救的话,这个天下的皇帝,指不定姓什么呢。

所以,朝廷如今的主要心思,都是用在各地方的治理,时不时的还要额外掏钱赈灾。

至于西北之地......一方面是朝廷确实顾不上,另一方面则是中枢的那些官员们,压根也没把西北的党项人当回事。

二十万大军摆在这儿呢,他党项人还能玩出花来?!

这大概就是如今朝中诸位大臣们,对西北之地的看法。

可只有真正到了西北,了解了西北情况后,才能知道,西北之地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也太难了。

负责并,代二州,知永兴军的杜衍,为此上书朝廷好几回,要求朝廷增加对河东路的财政分配......但这事儿基本就等于是石沉大海。

吕夷简不是不知道边地的重要性,但他真的拿不出多余的钱来。

而负责泾原路,环庆路的老臣范雍呢,知道吕夷简是个什么德行的人,明知上书无用,所以他充分发挥了地方优势,搞了一些擦边的手段,来获取钱粮。

范雍到任后,跟番将镇守李士彬搞好关系,默许李士彬在环庆路扩充势力,兼并土地,但作为交换,环庆路的防御钱粮,全都由李士彬来负责。

老范就躲在延州府内两手一摊,啥事儿不管。

而这一手,老范还颇为洋洋得意......毕竟在他看来,李元昊那个小崽子虽然不安分,但是在李士彬面前,就是一只人畜无害的小绵羊。

很显然,范雍这一手,杜衍学不来,也不屑于去学......但打擦边的行为,倒也不是不行。

杜衍不会把河东路乃至整个并州的防御,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虽然他的辖区内,有折家这样的忠勇将门,折继闵也比李士彬更好控制,能力也更强。

但杜衍不会做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蠢事儿。

因此,杜衍的做法,是放开一部分对民间乡勇的约束,允许地方官私募乡勇,保卫地方。

当然,兵额要严格控制,增加巡检司的职责,定期巡视,同时,要求地方钱粮自理。

这是一招险棋,但考虑到西北形势的特殊性,外加有番将和边军驻守,这样的做法,还算勉强可控。

总而言之,就是官府没钱,你们要自保,自己掏钱,官府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了,神木县在河东路境内,归杜衍管......反正要自保,那就得自己掏钱。

刚从江南到西北的苏锦儿,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世间居然还能有这种奇怪的为官之道?!

本来还打算来西北开拓自己的商业版图呢,没想到,才刚到地方,就被动的要花去一大笔钱。

是的,这次苏锦儿北上神木县,一方面是来跟自己的夫君汇合,另一方面......其实苏锦儿在苏州,生意也有点做不下去了。

棉花的前景,苏锦儿看到了,但是要推广开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一来,是因为江南地区如今还不产棉花,每次原料供应都要从福建路运过来,成本太高,就算做出了棉布,质量上比不过丝绸,价格又比麻布要贵许多,有点四六不靠的感觉。

二来,百姓要接受棉花制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市场前景虽然乐观,但是开拓难度太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