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城,郑国首都。

在公元前 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自此郑国便在这座城池上留下了许多故事。

在沈诸梁的眼中,根据郑国相关的记载,这个国家是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在中国历史上更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相比于蔡国只留下了小小几笔,甚至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都没有。这郑国则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很大的地位,胜过了春秋时代的大部分国家。

“战儿,诸梁,你们对于郑国知道多少?”

路上,薳启疆再次向沈诸梁提问,这一路上这一位似乎很喜欢考校自己的晚辈。

“兄长,您先说,我后说。”

薳战眼珠子一转,看向了坐在马车上的沈诸梁。

“太宰……”

“诸梁稍后,先让你这不成器的结拜兄弟说说。”

薳启疆打断了沈诸梁的话,显然对于薳战他还是抱有一丝期待的。

“祖父,我就是一个练武的,你非得提问我这样的问题,你让我怎么回答,我只知道这郑国建国也有三百多年了,除了造就了千乘之国,还让那郑庄公带领郑国成为了‘春秋小霸’,就连郑庄公也到了半圣境界,算是能够与我们大楚比肩的几个国家之一了。”

薳战对于这个问题非常不爽,只是看到自己祖父这番模样,也只能继续捡自己懂的说了。

“还行,总归比什么都不知道强。”

薳启疆拂须一笑,然后看向了沈诸梁。

“诸梁,你呢?”

沈诸梁闻言说道:“对于郑国,诸梁也了解的有限,便也把自己知道的说一说。”

“说说,沈尹不但武道造诣高深,文道造诣同样是不凡,所以老夫倒是有点好奇你这小子的涉猎如何,那蔡国不过跳梁小丑,这郑国可就不一般了。来,说说吧!”

薳启疆很是有兴趣地说道。

“若说一个国家,那么就要从他们的军事、经济、民生等来讨论。”

“小子先从军事上面来讲,正如薳战所言,作为千乘之国实力强大,兵力十万,半数在国都,整体军力更是能够与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抗衡之所在,城濮之战,更是让我们大楚大败而归!”

沈诸梁目光中透着睿智,继续说道:“郑国之军事,不仅在于兵力之多,更在于其战略布局与军事策略。其城防坚固,军备精良,将领亦多有谋略。然而,战争之胜负,非仅取决于军事力量,亦关乎政治、外交等诸多因素。”

“在‘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之后,又有了如今子产辅助,使得郑国有稳定了当下的基础,不得不说子产是一个维持住郑国命脉的人,既维护住了公室的利益,又限制住了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实乃郑国之贤臣,天下少有的贤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