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初的记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是在下着毛毛细雨的清晨,或者是在繁星满布的夏夜,或者是在荡漾着金色麦浪的田野,或者是在小孩子们打着水仗的池塘,亦或是乘着暮色带着家里那条大黄坐在村边水井头等待母亲农归的黄昏……好像又都不是。童年的留在脑海里的画面太多,由于年代的久远,很难给她们理出个先后,有些景象也许是自己脑海里虚构出来的,但是童年印象最深的,那就是饿…….
我出生在70年代初广东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偏僻,是因为那是个海岛,那里宛如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岛上的村落,隐没在一片荒芜与宁静之中。村庄周围是连绵起伏、未经修整的丘陵,荒草在风中肆意摇曳。狭窄而崎岖的小径蜿蜒于村落之间,是与外界邻村相连的唯一纽带。
岛的四周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没有电,通讯极为不便。这里与世隔绝,时间在这里缓缓流淌,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原始而又偏僻。交通相当的不发达,而我的村里又处在海岛最边远的一角,在那种年代那样的背景下,这样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是相当的差。衣食住行样样都是那么的艰苦。首先是从衣着上来讲,那时候衣服的款式是很单一的,颜色也是很单调的。在八十年代初我们的农村,人们的穿着尽显朴素之态。男人们常见的穿着是深蓝色或灰色的咔叽布上衣,款式简单普通,大都有些微微起皱,陈旧褪色,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下身多是黑色或深蓝色的长裤,裤脚或许会沾有一些泥土的陈迹。女人们大多身着素色的碎花布衣,虽不华丽,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温婉。衣服的袖口可能已经磨得有些毛边,但她们依旧穿着它操持家务、下田劳作。她们或许会系上一条头巾,遮挡阳光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质朴的美。至今仍然记得母亲经常穿着那件白色的花布的确凉,挑着担挑在田间飞奔的样子。小孩子们的穿衣状况常常令人心酸。那时候,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久好久,孩子们的衣裳常常是大人们衣服改小有的或是很多种布针成的。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会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弟弟妹妹。衣服上总是补丁叠着补丁,色彩斑斓的补丁宛如岁月留下的印记。很多孩子的衣服都是不合身的,长长的袖子耷拉下来,裤腿也拖在地上,要么就是短的可怜。冬天里,单薄的破旧的棉袄根本抵不住刺骨的寒风,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小脸通红,却依旧在寒风中奔跑嬉戏。夏天的汗衫也早已洗得发白变形,却依旧是他们仅有的几件夏衣之一。裤子短了就将就着穿,鞋子破了洞也舍不得扔掉,塞点纸进去继续穿。特别是夏天穿的胶凉鞋,每次断了,就用铁片放在火里烧红,再放在断的地方把胶融化,然后再粘合起来,鞋子基本上上是补的不能再补,然后再丢掉。记忆中我们很少穿过袜子,多半是光着脚丫在泥土地上跑来跑去。那时候的穿衣窘况,真实地反映着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困苦与艰辛,却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别样的回忆。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或是一条补丁叠补丁的粗布裤子,都是那个时代农村穿衣的真实写照。偶尔有人穿上一件新做的土布衣服,便会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在那个年代,衣服的款式并不多,颜色也较为单一,但人们并不在意这些,也没有办法在意,他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多收三五斗,如何去养家活儿,新衣服那时候是种奢侈品,人们并不敢奢求。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甚至传了很多代。我记得冬天的时候,我披的一件披风,是由很多种布凑成,说是披风,其实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布缝成的被子,再加上几条带子绑在身上。而且是非常的残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而且据说是作为地主的爷爷家里的遗留下来的,虽然外面的布已经非常的老旧,但是里面的棉质量非常好,还是非常的暖。但穿着要非常小心,一不小心就会弄破。因此,我一向对她非常的抗拒。不仅仅是因为穿着要小心,还因为穿着他要绑着全身,行动非常不方便。对于一向好动的我,受?不了如此的束缚。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