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李鼎对李基也算是彻底不抱任何希望了。

殿中群臣注意到李鼎用一种非常悲痛的语气感慨道:“幸亏有恩荣指点,不然朕险些酿成大错。可怜朕的众子争位,竟然无一人适合立为储君嘛?”

说话的同时,李鼎竟然强撑病体,不停的用手击打自己脑袋,想要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慨。

此时的黄恩荣所站位置距离李鼎的病榻最近,连忙上前阻拦,并安抚道:“为陛下及时进谏乃臣之本分。无论陛下最终选定哪位皇子,臣等必将竭尽全力,忠心服侍新君。”

黄恩荣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推荐人选,但此话也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论李鼎之后确立哪位皇子为储君,黄恩荣及其统管的御史台都会毫无保留地继续支持和辅佐新君。

看到李鼎在黄恩荣答复完之后并未说话,耿明知晓接下来需要自己阐明立场了。

“微臣深受皇恩浩荡,惟愿圣上康健,天下太平。”耿明先在李鼎的病榻之前跪拜行礼,而后起身继续说道:“微臣虽久在军旅之中,却听闻标王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最重要的是能够和睦兄弟,是故微臣以为,若是由标王继承大统,或可同时保权王和桂王安然无恙。”

殿内其余众臣听闻,方才静下心来思考标王李晋。

李晋为李鼎的第九子,今年刚满十五岁,生母也为文惠皇后萧氏,是权王李登和桂王李基的同母小弟。

对于萧皇后的幼子李晋,李鼎也是十分钟爱的。当年为了庆贺李晋的出生,李鼎曾下令赐给天下凡是与李晋同日出生的孩子一石粟米。

在李晋幼年时期,刚开始曾由著作郎萧德行教授《孝经》,李鼎曾问李晋道:“你认为这部《孝经》中什么最重要?”

李晋对答道:“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的应该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

李鼎听闻大喜,说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

不知不觉,这次的内阁会议已经是开了有近一炷香的时间。

等听完众成员的各自表态后,李鼎已是深知,如果将李基立为储君,那么等自己宾天之后,李登和李晋都没办法存活;若是把李晋立为储君,那么将来李登和李基便都可以安然无恙。

多方考量之下,李鼎的内心终于下定了决心,确立年纪虽幼却性格相对温和的李晋为太子,这样就能够同时保住李登、李基和李晋这三个最心爱的儿子。

诚如争王时期的赵国左师公触龙所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只见李鼎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看向面前的几位内阁成员,强打起精神说道:“诸位爱卿的心意朕已是知晓。古代圣人有言在先,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接下来就让朕给诸位卿家说几句心里的真心话吧。”

“朕有九子,权王、桂王和标王为皇后嫡出。大郎权王虽说秉性聪敏,却骄奢淫逸、浮躁轻礼;四郎桂王博学多才却明谦实贪、外善内毒,皆非帝王之相。惟有标王素来仁孝,若立标王为储君,其余诸王可以都能够保全。只是标王年纪尚小,个性懦弱,还望诸卿能忠心辅佐。三王之中,既是嫡长难成大器,那便立贤吧。”

“王喜按朕旨意速速拟好遗诏。耿卿这段时间权且检校皇城十六卫上将军,负责保障整个景阳城的安危。待朕逝世之后,由安国公邓德毅、襄天侯耿明担任治丧正副使,许相宣读遗诏。在场诸位皆是国之重臣,还请尽心竭力安定社稷、扶保新君。朕泉下有知,也可瞑目了。”

众人听后,忙伏地呼道:“臣等定当尽心竭力扶保新君,照看社稷。”

得到众臣的肯定答复后,李鼎正躺回榻上,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

稍后又想起了什么,说道:“诸位爱卿务请费心,都回去吧。邓老帅和耿卿再留一下。”

众人闻言,除去邓德毅和耿明二人,其余众臣纷纷告退离去。

“两位爱卿皆是我大唐军中的领军人物,朕也深知二位的忠心与能力。如朕突然故去,若能平稳交接自然最好,假使出现什么乱子还望两位爱卿莫避猜疑,尽早肃清内乱,安稳朝局。邓卿效忠我大唐近四十年,深知这太平盛世来之不易;耿卿虽年龄尚轻,然也久经战乱,知晓黎民百姓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尽管耿卿早已表明抽身官场之念,然今局势严重,还望耿卿以天下苍生为念,值此危局,再度挺身而出。”

看着病榻之上的李鼎那略带一丝祈求的眼神,邓得毅和耿明再度稽首伏拜在地。

等到邓德毅和耿明二人的身影走出栖龙殿后,李鼎又对王喜交代道:“朕决定后天就向天下宣布册立标王为太子的敕旨,你现在就派人先去通知权王和桂王,让他们二人明天及早前来参见朕。”

“老奴领旨。”王喜答应着的同时看出了李鼎已经有很深的困意了,于是先服侍李鼎躺下之后便静悄悄地退出栖龙殿去安排传旨的事情了。

开完了这一历史上最为简短的内阁会议,李鼎仿佛用尽了平生的气力,但完结了一桩最大心事的李鼎这一周来难得睡了一个踏实安稳觉。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