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完粮食,就要猫冬了。
沈之夏手里有些钱了,上班的工资她都自己攥着。沈之夏和妹妹之前虽然有奶奶的偏爱,可奶奶的能力十分有限,哪里有闲钱给她们做新衣裳,只是她们俩比别人多一身换洗的衣裳而已。眼看着就要到冬天了,沈之夏很怕冷,往年的棉衣都留着呢,她身材还是有些变化的,往年的冬衣穿在身上,腰身很紧。索性,拆了重新做吧。
沈之夏手上的补票有二十尺了,买了三斤棉花和五尺布。
去年的棉衣还能拆出一些棉花,给她喝妹妹重新做一身棉衣棉裤。
沈之夏每天骑自行车来回上班,冬天的风雪很大,要多放一些棉花进去。
布料是紫色底,白色和红色小花的,颜色有点儿深,不过很好看。沈之夏还另外扯了一尺的青布,给奶奶也做件袄子。要不是有奶奶的偏爱,她和妹妹的日子苦不堪言。
沈之夏从背包里掏出这些物件儿放在炕上。
奶奶的针线活儿很好,一把年纪了,眼睛一点儿也不花。
“奶给你做,你在外头上班,穿的可不能让别人比下去。”
“奶,我还给您扯了块儿青色的棉布,您也做件儿袄子。”
“我这一把骨头要入土了,还做什么新衣裳啊,给你和小秋做。”老太太嘴上拒绝着,脸上美得跟朵花似的。
老人就是这样,总是把好的留给小辈儿。
“您才不老,等以后,我会给您买更多的好东西的。”
奶奶的手脚很麻利,针线活儿也是一等一的,不出三天,就把沈之夏姐妹的棉衣棉裤做好了。
奶奶最会演戏了,平时做饭的时候,故意叫孙媳妇跟着自己进地窖那拿粮食。
“小夏只卖了些玉米,剩下这些都留给咱家吃,你们可得记着小夏的好,就是亲生的也未必能做到这份儿上。”
“奶,我们都记着呢,小夏对我们好,我们心里都有数。”
沈之夏现在不仅是车间的工人,销售那边忙不开的时候还要过去帮忙,有时候还要帮厂里的宣传写策划。厂里的领导都觉得可惜,这么个能干的姑娘没有城镇户口,要是有个城镇户口就能直接给转正了。
沈之夏可不这么觉得,她的心思不在油厂,现在蛰伏在这里,只是为了躲避饥荒年代。
小镇上有一个钢厂,还有一个小纺织厂,纺织厂是夏天的时候刚刚建成的,现在有三四十人。
纺织厂以亚麻纺织为主,这里的田地和气候都十分适合亚麻的生长,田间路边随处可生长,几乎不需要打理。东北地区棉花和蚕丝几乎是没有办法生产的,亚麻纺织就成了这边最重要的纺织产业。
沈之夏无意间认识了纺织厂业务员张春兰,和钢厂工人刘中山。
这个年代,任何东西都需要用票,各个工厂的员工互相交好,也是为了以后能更方便的买到福利产品。
就比如,张春兰在沈之夏这儿买过不要票的油。油厂的油是最古朴的压榨方式,每个油管的底下都有一些沉淀物,而这些油底就会被内部处理掉。每一罐都能装出七八瓶五百毫升水瓶的油。现在每家每户吃油都很节省,一瓶油能吃半年,就这一瓶油,大家都能省则省。张春兰就在沈之夏这儿买过这种油。
上月清理油罐底部的时候,沈之夏要了六瓶呢。这么一瓶油,要一块八,其中三瓶都是帮朋友带的,沈之夏自己留了三瓶。
这三瓶一瓶给大娘,家里家用,剩下两瓶是她和妹妹的。和大伯一家住在一起,沈之夏偶尔晚上会给妹妹开点儿小灶,这也在所难免,谁的孩子谁心疼。大嫂平时也会在自己房里给沈航烧花生吃,大娘自己也会晚上冲点儿红糖水喝。
周五,沈之夏带着三瓶油回家,交给大娘一瓶。
大娘笑呵呵的接过“自打夏儿去油厂上班儿,咱们家就能吃到豆油了。”
农村,谁家都不会去买豆油吃的,都是买一些猪油,熬出来,平时都很少放,只有特别的日子才会放一点儿炒菜。
大娘是个很节省的人,每次都会死用两根筷子,沾一些油,放在菜里。
沈之夏可受不了,自己的两瓶,放在她睡觉这屋地上的柜子里锁上,钥匙给沈之秋保管。沈之秋别看她小,心眼子比沈之夏可多多了,算账,全家的脑袋瓜都比不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