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正是商王纣统治时期。纣王昏庸无道,如同一头疯狂的野兽,肆意践踏百姓的生活。百姓们苦不堪言,那绝望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痛苦。他们如同生活在黑暗的深渊中,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兄弟俩心中充满了迷茫,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一个好住处。后来,他们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老人的眼神中满是智慧,仿佛能看透世间的一切。他说:“西伯侯姬昌那里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是一个世外桃园,是安身的好场所。”于是,伯夷和叔齐又经过几天的艰难行走,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在追寻着希望的灯塔。终于,他们来到了周国。一看这里果真如那位白胡子老者所说那样,不仅环境优美,如同人间仙境,而且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处处是一派平和安定的气象。

哥俩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盖了一个小茅屋。那简陋的茅屋,却充满了温暖。他们又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土地,每年只交很少的赋税。哥俩觉得很满足,觉得周国的文王、武王确实是两位不可多得的君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那汗水洒落在土地上,仿佛在播种着希望的种子。每一滴汗水都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天,伯夷、叔齐正在田间劳作,忽闻一片嘈杂声。那声音如同汹涌的海浪,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只见人马浩浩荡荡,由远而来。他俩寻声望去,只见周武王和姜子牙正坐在车上,挥师东进。他俩不知武王去攻打谁,一打听才得知是去攻打那个昏君商纣。一般的平民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无不拍手叫好。那兴奋的表情,仿佛在迎接新的希望。而这哥俩一听却大吃一惊,心中充满了担忧与不安。这怎么办呢?纣王再昏庸、残暴也毕竟是众诸侯的天子,为臣的就应该忠心不二,而不应该去攻打商纣。

于是,二人毫不犹豫地丢下手上的农活,不顾生死地冲到队伍面前。那勇敢的身影,仿佛在捍卫着他们心中的信念。他们截下了周武王的车,对周武王说:“武王,您是一位明君,可为什么攻打商纣?”周武王答曰:“商纣祸国殃民,弄得民不聊生。商纣昏庸无道,十分残暴,百姓忍无可忍,我是顺应民意。”伯夷、叔齐又说道:“昏君是昏君,但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有相劝,而不能反叛,那样是大逆不道,讨伐纣王就是欺君罔上。”周武王一听无法和他们理论,就让官兵将二人推到路边。人马浩浩荡荡直奔前去,只留下烟尘和伯夷、叔齐二人相伴。二人十分生气,自言自语道:“不义之师,不仁之师。”那愤怒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对正义的呼喊。

没过多久,这支人马又杀了回来。伯夷和叔齐二人高兴得不得了,以为是自己对周武王苦口婆心的劝告起了作用,使周武王猛醒,又改变了主意。于是二人又安下心来,耕田种地。那期待的眼神,仿佛在等待着和平的到来。可他俩不知道这次是周武王的军事演习,他想测一测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军心。

又过了两年,周武王认为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再度起兵,挥师东进。那威武的军队,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不可阻挡。在牧野大败商军,一直攻打到商都朝歌,最后纣王放火自焚。二人得知此消息后,觉得周武王与纣王没有什么两样,都一样残暴。他俩再也不想生活在这里了。那失望的神情,如同枯萎的花朵,充满了无奈与悲伤。

于是,伯夷、叔齐二人连夜离开这里,经过几天几夜的奔波劳苦来到了人烟稀少的首阳山(在今山西省南部)。那疲惫的脚步,在山间回响,仿佛是一首悲伤的乐章。他俩决定在此定居下来,再也不与周人往来。他俩认为周人都是反臣,不能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与周人说话,不种周人的地,不吃周人地里长的粮食。那坚定的信念,如同坚硬的岩石,不可动摇。

但整个天下都已是周朝天下,他俩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好吃野菜、树叶充饥。那苦涩的味道,在口中蔓延,仿佛是生活的苦难在折磨着他们。有的好心人想给他们点吃的,他俩却不要,对周人说:宁可饿死,也决不吃周朝的粮食。没过多久,二人便饿死在首阳山。那孤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仿佛是两颗璀璨的星辰坠落,留下了无尽的传奇与感慨。

二人死不食周粟的事迹很快传到了周武王耳里,武王认为这是自己的罪过。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百姓过上富足的好日子。后世的人,有的认为伯夷叔齐是愚忠,有的认为他们是有气节,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的星星,永远闪烁着光芒,照亮着后人的心灵,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