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命使然。这个寺庙的前几任住持都非常喜欢收藏各种文学典籍。附近有几位藏书家知道书籍保存在寺庙中相对安全,也纷纷向寺庙捐献各种典籍。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寺庙里几乎保存了古往今来的多数文学典籍中的精华之作。

每天,他都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

渐渐地他对生命和文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文学作品的优劣也有了更客观地分辨。他逐渐想通了很多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在此前,他在生活与写作上都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现在他觉得几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他觉得非常有必要把自己的所有感悟写出来,这样,以后的文学创作者,就能够少走弯路,那些在文学道路和生命中不断跋涉的人就能够得到更正确的指引。

他猛然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应该撰写的一部书。

那一刻,他感到神清气爽,他甚至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部书应该如何开头,他数易其稿,最终决定从文章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切入。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大体上是:“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

经过多年的精心创作,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评论集就诞生了,这就是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这部书分10卷50篇,共三万七千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巨著,它基本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二百多个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并建立了系统而宏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在这本书上,文学创作的许多问题,如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和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刘勰在总结前人意见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专题论述。

《文心雕龙》令刘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刘勰并没有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他先是出仕做了多年的官,做官期间,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尽量多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因此很受老百姓的爱戴。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晚年的他不再做官,再次来到浮来山定林寺,削发为僧,法号慧地。

此后一千五百多年间,浮来山上发生了很多大事,银杏树越长越大,给世人带来了更多的好处,每年银杏树都要结上万斤果实,而每一粒果实都是那样的珍贵。因为大家都看中了银杏树特殊的良好位置,各派势力一直都在争夺,但是不管谁占了上风,都会对银杏树竭力保护,所以几千年间,银杏树一直很少受到伤害。

经过漫长的争斗,最后基本定了下来,那就是定林寺所处的位置由和尚们居中,但是这座寺院最终建成一个三进寺院,三进院落的最后一进是三教堂,三教堂是定林寺很独特的地方,它比定林寺稍晚,供奉的是儒、释、道三家。因为这三个教派在历史上一直都在争夺最尊崇的地位,他们都曾占据过上风,同时都曾被别的教派击败过,如此几起几落,唐代主张尊崇“三教”,平息教争,各地遂设“三教堂”,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可同堂礼拜,实在是化解矛盾,调和争辩的好办法。像这样的三教堂,山东仅此一处,全国仅有三处。

在三教堂的院内也有一棵银杏树,据传为唐代所生,寿龄约1300多年。这株银杏树和普通的树生长方式不同,普通的树大树遮阴欺负小树,不会让小树生长,而这棵银杏,它主动让出空隙让小树往上生长,而且是越小的长得越直,俗话说“宁在人下为人,不在树下为树”。而这棵树却长出了这种风格,因此也被称为“风格树”。

浮来山主峰佛来峰的背面,也建有一处非常出名的建筑叫做朝阳观,这个道观始建于唐朝,因傍依常年不竭的龙泉,佛家初建称龙泉寺,由于此处风水极佳成为佛道两家相争的宝地,为观为寺曾三易其名,四易僧道。在清末道家强盛,更名为朝阳观至今。朝阳观位居避风向阳的山坳,观前初冬时节山花依然盛开,芳草如春天般嫩绿;盛夏时节,此观后一带却凉爽如秋。可见此处是一个小气候极佳的福地。

当然,山上值得说的景点还有很多,实在无法一一赘述。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