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他能在哪里不与俗同呢?除了在诗词里,在书法中,在从春到秋,从少到老的刻苦中。

秋水对叶诗彬老师翰墨人生的理解,她觉得只是她很门外汉的个人陋观,简笔淡墨难以写全。孙过庭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她觉得叶老师虽为古稀之人,其人和书却早已通会,臻于此境。

可叶诗彬老师却认为自己所得甚浅,还须继续勤学苦练。他仍每天与时间竞跑,仍忙碌地挥毫作书,他把内心的情志,都化成了可以触摸的笔墨意趣和艺术精魂。

中国的书法家们,都怀着谦卑在书写着自己的心声。叶诗彬老师自不例外。他认为,所有成就,皆为流烟浮云,不是他所求。他诚言,他追求的是书法之乐。他说:“艺术不是单纯的名气和获奖,而是来自灵魂的一种‘痴’,来自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不断超越。”

如此,可见叶老师书品之高。

秋水相信,他能继续不断地超越自我。

但是,天妒英才,叶诗彬老师在2013年8月不幸染疾去世。秋水曾经去医院探望了他多次,他的追悼会是多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来悼念他的人很多,场面盛大。

故友逝去,秋水除了心痛以外,只能用手中的笔抒发怀念,她为叶诗彬老师写了一副挽联:笔下风神自成格;胸中斌蔚吟作诗。

后又写了一阕词《念奴娇?悼叶诗彬老师》来追悼他:

举头大鹤,叹东南邹鲁,悲含风物。

怅望遗容怀故友,杜宇千声啼血。

未语先觞,忘年之谊,对菊空凝咽。

峃山内外,哪堪肠断永别。

多少契阔流年,只当须臾,披一生霜月。

驰骋艺坛七十载,共识君心高洁。

笔下乾坤,胸中彬蔚,自筑新城阙。

诗书无继,痛来谁惜风骨?

一个周末的午后,秋水正在家中听音乐看书。音响里放着古曲《高山流水》,窗外的阳光,被时间煮过后,已有秋意,透过玻璃窗斜照,泛着金属光泽。

彼时,她看完一本《毕淑敏散文集》。正整理图书,赫然发现了文友王桂邈老师多年前赠给她的《食物的价值》、《枫叶情思》和《岁月之声》,以及馆藏他的《心香一瓣亦风流》与《中药研究集成》这五本书。历经花开花谢雁来雁去的时光沉淀,它们依然不甘寂寞地飘着墨香,散发着暖意。

于是,她再翻其书,重品其书中味。

王桂邈老师书里的文字,都是朴素香气,也是纯净味道。朴素,如同老琴,每奏一声,余音绕心;纯净,恰似幽泉,每饮一口,必沁心底。

睹书思人,不禁让秋水想起了得王桂邈老师这五本书的前前后后。

记得初识王桂邈老师,是在她就读大学的第二学年。

应是落雨后春天的某个黄昏,晚自习前,只听寝室门口有同学叫:“这里有没有文成的同学啊?有个文成老师来找文成的同学啰!”秋水和几个室友很快回应,说她是文成人。

虽说秋水的籍贯是文成,可从小在福建就学,当时回乡考上大学,刚回浙江,家住瑞安,人脉陌生,在老家文成也不认识任何老师,除了家人和亲戚,应该没有哪个文成老师会有什么事来学校找她。

正纳闷中,一个很学者范的陌生人走进了她们的寝室,他五十来岁,手中拿着一本书,身穿一套深色西装,与内里的白衬衫休闲搭配。圆脸,稍胖,微笑的眼睛有一份孩子气的真,有说不出的神采。而那气质,却似一棵植物,简朴,淡定。

儒雅平易的他作了自我介绍后,很快就和她们全寝室以及隔壁寝室过来的同学打成一片,具体和大家聊了什么,时隔多年,秋水已经记不大清楚,只记得当时气氛非常融洽,空前热闹的寝室里围满了人,她和同学们问了王桂邈老师很多问题,他都很有耐心地一一作答。

有同学细看他手中书,报出书名为《食物的价值》,作者是他自己,是正式出版社出版的。那时大家都觉得他是个非常渊博的学者,晚自习铃声响过很久了还不愿去上课。

当时,同样爱好文学的秋水,真觉得自己遇到文成的知音了,很以他为傲。

他还与大家长谈了很久,或文学或医学或其他……

当年在大学,因为喜欢看书,秋水常常到图书馆借书,管理图书的老师被他借烦了,干脆把学校图书馆的钥匙交给她管。她也写稿,投稿校刊。对文学,她与王桂邈老师一样,也狂热异常。

初次相识,倾盖如故。

原来,世间的知遇,都是一场似曾相识的重逢。每个喜欢文学的骨子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一不留神,刹那间就撞出共鸣的火花,这火花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有共好的人靠近,再靠近。

不久后,秋水得赠他的《食物的价值》一书,常常翻看,看后不仅自己做好书中的食物保健,还常常在人前卖弄书中知识,告知身边亲友熟人,为什么豆腐是长寿食品,萝卜上市为何药店闲等等,也学他“渊博”了一回。

之后,忙于学习和工作,多年没有去探访他的消息。

直到十余年后。

因为秋水在文成县城工作以后,因喜欢文学,偶有投稿《文成报》,也常在报上见到王桂邈老师的文章。这之后,秋水才知道他在文成不仅是位有名的儒医,还是个著作等身的文化人,县委还专门为他召开过“王桂邈学术研讨会”。

一次,秋水想打听一个文友的消息,文成报社的人告诉她王桂邈老师的人脉广,或许他知道。于是,秋水从报社得知他家的大概住址后,就贸然去拜访。

他是文成的名人,家址很快就被秋水问到。在他的栖云书屋,只见四壁丹青书画,一橱一柜都见图书,墨香和书香很闹,全是人间雅意。

再见细看时,惊见王桂邈老师鬓旁的白发,感觉他较初见时憔悴了很多。当时和蔼的他身体已经有恙,见秋水来访,不怪她的唐突,很快从病床起来,领她至他的书屋,热情地和她谈了许久。

秋水给王桂邈老师看她的文章,他不仅给予肯定,还鼓励秋水要坚持文学创作。临走前,王桂邈老师送了《枫叶情思》与《岁月之声》这两本书给秋水,并亲笔提赠,还在书末页留了他的联系方式。

秋水看那《枫叶情思》,是他的深情。那些文字,是猛帅带的兵,一个一个,杀进你的内心。真切,但不讨好人;质朴,却可以读出泪来。

再看而那《岁月之声》,却是他的真意。每个字,都是阳光下飞云湖的水滴,一滴一滴,都冒着暖气,没商量就温暖了你。

之后几年,他们在街上或文学活动中时有碰到。不想却在2010年5月中旬听闻他的噩耗。因为上课忙,没法调课,王桂邈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也没去参加,成了秋水至今的遗憾。

当年校领导让秋水代表文成中学写了一幅挽联给王桂邈老师,她还记得挽联的内容:“心香一瓣,情系中医,执教杏坛垂典范;学识五车,名驰瓯越,著书文苑驻芳泽。”这是秋水的感言,也是文成医、学两界对王桂邈老师的共识,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痛不畏,苦不畏,沉疴不畏,文人真本色;言可尊,行可尊,学识可尊,王老是良贤。”这是秋水写给王桂邈老师的另一幅挽联。在他住院期间,无畏疾病缠身,依然坚持看书写作。

秋水在整理图书时,又发现了王桂邈老师的《心香一瓣亦风流》和他的《中药研究集成》。

这《心香一瓣亦风流》,是他的庶遇。清一色的报告文学和通讯,主叙人事。这些文字,似一个素衣淑女,虽素之又素,然,越品越芬芳。

秋水再看这《中药研究集成》,正是他的专长。中医药新方、经方、老方,无一不精。

有文友告知秋水,若是看完王桂邈老师写的全部书集,就深谙整个文成了。

的确,王桂邈老师的书,每一本都是他的乾坤与光阴,每一本都是他对这人世的挚爱和交待。清灵山水,在他的笔中发光;凡人凡事,在他的笔间闪光;世象万态,也在他的笔尖聚光;中医新知,更是在他的笔下曝光。

秋水看到他的《枫叶情思·书缘》里有一句真好:“平生难改爱书癖。”如他。

王桂邈老师如何其芳先生一般爱书、惜书、嗜书如命。不说他令人惊魂的40册专著,就说他对买书的一往情深。

秋水知道王桂邈老师惜书,书香染进他一生的光阴里。两千册藏书,每一本都是他的知己。家里的地盘,被书霸占最多。无论出差何地,逛书店,是他唯一最爱。为买好书,连回家的车票钱都不留。旧书不舍得卖,赠书却从不吝啬。其他种种借书、买书、藏书囧事,于他,都是乐事。

“学如登高贵艰苦,不惟功名是学问。”是王桂邈老师的座右铭。他自小家贫,初一后辍学,自学成才,医文双修,在温州一带名声苍茫。

如今,秋水再细看他书中的文字,不禁再发感慨。

文字于王桂邈老师,如芬芳的罂粟,欲罢不能。身为拔尖人才,他一直与时间赛跑,一生硕果。退休亦然,奔波于医文之间。他活在文字的芬芳世界里,活得又累又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身心呀,可以为文生,为字死。

秋水知道,王桂邈老师的骨子,是属于文字的,心里总保留着一种文人的清气,也保留着一份真。

他如他深爱的绿,一棵绿萝,抑或一株绿柳,有坚顽不争的品格,也有热情烂漫的性情,更有绿竹的正直孤高气节。这样的他,全身透着健康蓬勃的绿意,构成一个很文化的他。

他与人交往,不看地位贫富,拿真心来换。秋水这般如小草似的人,他也以真相交,感心至今。

当然,与秋水一样,源于文学,被王桂邈老师感动者,大有人在。他那满屋文朋艺友所赠的书画诗文,就是最好的明证。

“君子之交淡如水。”秋水和桂邈老师虽是淡交,但深爱文学的心,都是相通的。

而今,秋水也出了很多本书了,想赠书于王桂邈老师,奈何人成故,只能送其后人,就当对他的回报。

现在,秋水再看书中王桂邈老师的照片,他那眼中,分明闪现着动人的光,那是一种文人身上独一无二的光,而他,正是朝着这光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那更为光亮的文学殿堂,是他终身所求。

因此,王桂邈老师以书会友,以书为癖,一生为文,走得坎坷又坚定,带着一意孤行的狂热。

秋水还有一个忘年交文友徐世怀老师,他是原县小的校长,为人正直、谦和且热情,他曾获省第十届“春蚕奖”,并多次被评为县、市优秀教师。他饱读诗书,满腹才情,是写作的多面手,古诗词,现代诗文,无一不精。

秋水不仅为徐老师的人品折服,也为其文品感动。从1980年起,在执教之余,徐老师还潜心创作,撰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退休后热情依然。他一生所获的成就很骄人,除了教育事业以外,他将文学创作视作自己毕生爱好的另一事业,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真善美蕴于笔端,著有多部个人散文集。他一边创作,还一边集中精力编纂地方教育史志、乡土教材,写学术著作。出版了多部教育史志。徐老师的散文以描写风土人情为主,文章集诗意、哲理、美感于一体,文笔朴素、新颖、自成一格。徐老师从教五十年来,获得各种荣誉70次,其中有33项是文学奖项。

文为心声。都说文字是作者人格的投影,心灵的展示。

徐老师不仅手写大爱,其本身就是个心怀大爱的人。他赞助一个贫困学生,并将其培养到大学毕业,后该学生成为他的乘龙快婿;他桃李满天下,经他言传身教,许多有作为的学生都称其恩师;在文学圈,曾为作协主席的他德高望重的一言一行也是人尽皆知的。

由此,我们可感知,他确实是心纯如荷之人。

徐世怀老师用他对文学的坚守,默默书写着一个作家对社会的真情和其对文学的浓情。

秋水有诗赞徐世怀老师:

毕生事业浓情酒,

几册文章大爱歌。

字字写来真善美,

心如兰芷意如荷。

当然,秋水文艺圈的朋友很多。忘年交的朋友也还有很多,如教书出生的文成县原县志办主任朱理老师就是她的挚友,他也是原档案馆馆长,为人谦和善良。朱理老师主编《文成县志》、《文成续志》《文成工会志》等,他为文成县的方志工作贡献了毕生精力,秋水写过多首诗词赞其为人:

辛勤书今古,硕果傲繁枝。

翰墨留丹悃,芳华记颂碑。

文章今日锦,史志昔年师。

自有拳拳意,推诚字字痴。

风雨生涯不等闲,古稀已度若当年。

膝旁骄子天伦乐,案上丹心史志篇。

德厚山城播霖雨,胸怀梓里结文缘。

谦谦君子清芳在,甘做耕牛效圣贤。

另外还有徐世铮老师、吴君老师、胡晓亚、陈小琴等好友,对她的帮助都非常之多,她和他们的友谊也难用笔墨一一细数。

很多有所成就的文友都激励着秋水,让她明白,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作家和诗人,就要对文学付出一生的热爱和勤勉。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