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就是如今朱康燮这个鲁王。
只能说特殊也是有原因的?
而这位世祖生而能言,在大明,至少在他爹眼中就有了些话语权,更别说他爹老来得子还只有这一位独苗。
他说的话隆武帝怎么也得听进耳去。
应该也就这一句句话,在之后清军进攻福建时,扶持隆武帝称帝的郑芝龙没有直接投降,血战一场后击退了清军。
也是从此开始,‘南明’之中的国情就变成了皇帝儿子在婴儿床里发话,皇帝去办,然后稳住了大局,逼迫当时自称监国的鲁王自去监国头衔,并开始尝试反攻。
但就在大明准备收复南京之时,意外发生了。
在世祖本纪之中只一句“虏国生变,奴兵大凶,兴兵来侵”。
但朱康燮知道此时发生了什么。
福临薄纱了多尔衮!
坐在龙椅上受八旗拱立的少年皇帝等不了多尔衮自己坠马身亡了,提前一年设计弄死了他。
而此时这‘福临’十一岁,‘朱琳源’才三岁。
当时大明与大清的国情之间的差距大致也是如此,清兵在这清圣祖亲政掌权后再度南侵,大明便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能轻易抵挡住了。
想来世祖也意识到这点,于是开始了‘北失南补’。
当然这说法是朱康燮自己说的。
显然这期间大明在本土的战绩有些难看,刘守谦讲述的视角直接转到海外了。
先是大琉球(台湾),然后是小琉球,再打到吕宋,同时大明朝廷或宣扬鼓励,或强制的让大明百姓往外迁,移南三省充实吕宋,进而如出笼猛虎一般席卷印度尼西亚。
这段殖民史朱康燮自然不会错过,据看到的史料里说当时大明的船只如暴雨一般在南海穿行。
从华夏中土迁出来的汉民一点没有被满清赶下海的样子,如今的大明帝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移民的行为。
跑船圈地。
船一靠岸,这地方就是大明的了,不管上面有什么土著还是西班牙葡萄牙,管他什么国的东印度公司,都在大明帝国南海公司的战舰面前俯首。
汉民们看着老实本分,但手头有枪就另说。
而这海外开拓史再响亮,也避不开时不时夹杂一句‘x月x日xx堡陷’,随着在本土的战线越来越危急,大明内部开始有主张迁都的声音。
最初是要迁到大琉球,但世祖言辞相当激烈且坚定的驳斥了,还是个小娃子,就跑到当时隆武帝的宫廷朝会舌战群儒。
好在当时这位世祖的实际地位早已是比他爹还要高了。
然后,吕宋马尼拉就成了大明新京,接着就是大明舰队穿过马六甲浩浩荡荡奔赴印度,当今世界之大格局基本奠定。
至于这期间与北部的大清之间的故事肯定也不少,但大明世祖的本纪之中与清国再碰撞,就是在中南半岛提了一嘴。
‘虏兵攻南越,黎王求援中国,秦王朱辅火甫用世祖计,大败虏军,后复置交趾布政使司......’
之后又是大篇描述功绩,往西往南熟悉的陌生的地名人名描绘出昔日大明在海上的辉煌岁月,直到这位世祖驾崩后的大片赞歌。
本纪听完,朱康燮长出一口气,属实是扩充了一下对这位前辈的认知。
官方史料就是不一样,比他鲁王府内的细致多了,大事件的地名人名时间日期都有,还掺了些调剂,例如免了什么地方的租税,统计了天下户口,在什么地方练兵也有提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