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漂泊在外。
多年后,思乡之情才越来越浓。
走在老家的街道上,闻着熟悉的空气感到十分亲切,是久违的家乡味道,满满的安心和安全感。
我的家乡巩义市,北临黄河,南依嵩山,地势较高,处于中原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出生在巩义。
杜甫七岁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年少时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赴兖州漫游期间,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流露出不凡的抱负。他客居长安十年,仕途失意,四十四岁时小儿子因饥饿而死,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他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收复后,杜甫遭遇贬官,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杜甫晚年漂泊蜀中,寄人篱下,生活依然艰苦。在秋风暴雨中,他在破败的茅屋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月夜忆舍弟》中有一句“月是故乡明”,月亮还是故乡的明亮,表达他的思乡心切。在他五十九岁时乘舟出峡,几经辗转,很遗憾还没到达巩义便在中途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后来在友人的协助下杜甫的遗体被安葬回乡。
我曾专程去了一趟站街镇笔架山下的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是一处不大的长方形院落,坐西向东有三间瓦房。在他出生的房间门头上有郭沫若亲书的“杜甫诞生窑”五个大字。
这是一间拱形砖砌窑洞,站在这里,我仿佛能穿越千年和这位大诗人操着同样的口音对话:“杜甫老先生,虽然你半生颠沛流离,但你的诗作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尊称您为诗圣,您是巩义人的骄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