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传于子,无力掌握,被迫辞职,恢复联邦。

保皇进军,二世回归。遗体被挖,绞刑伺候。

尸体入坑,头颅展览。复归剑桥,褒贬不一。

正文:

克伦威尔于1599年出生于亨廷顿(Huntingdon),是一位爵士的外孙;换句话说,他拥有贵族血统。也许是天意吧,他是父母众多孩子中唯一活过婴儿期的男孩,并在圣约翰教堂接受了洗礼。

长大后的克伦威尔进入剑桥大学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Sidney Sussex College, Cambridge)学习,这所充满清教徒精神的新建学院将为他的宗教信仰打下基础。

1617年,老克伦威尔去世的消息迫使克伦威尔放弃学业回家帮助家人。有证据显示在此期间他可能在伦敦的一家律师学院学习过。

1620年,克伦威尔与伊丽莎白·鲍彻(Elizabeth Bourchier)结婚,并借助妻家的关系结识了几位伦敦的大人物,这为他未来参政打下了基础。

1628年的克伦威尔成为了一名城市议员,但之后的一次争议毁掉了他——在1631年,他失去了议员身份。在变卖大量房产后,克伦威尔搬到了一个农场,并在予表妹的一封信中表明了自己作为清教徒的立场:誓要铲除一切天主习俗。

他于1636年从舅舅手中继承了很多房产,重新步入了绅士阶级。四年后,克伦威尔重新出任议员。在此期间,他不仅与上下议院的贵族群体打好了关系,还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如起草宪法)。

1642年是特殊的一年:第一次英国内战爆发。在截取一批金银后,克伦威尔招募了一支骑兵部队参战,并成功拿下了两场战役的胜利。

1644年,时任中将的克伦威尔率军大破保皇党军队,成功保证了英格兰北方的安全。与此同时,克伦威尔遇到了些许麻烦:他选将时不顾阶级,只看本事的行为引起了部分贵族出身将领的不满。

克伦威尔于1645年迎来了整场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役——纳斯比战役。双方在此战中投入了逾两万名士兵,最终由克伦威尔在侧翼打开局势,近乎完美地获得胜利。

同年6月查理一世投降。在国王问题上,手握重兵的克伦威尔与国会产生了分歧:大部分议员赞成和解,即让查理一世复位的同时组建长老会。但克伦威尔担心独裁的再度出现,毅然拒绝。

1647年,双方各退一步,查理一世答应让出更多的权利。由于在这个“更多”的量上双方争论不休,历史惊人地重复了——正如当年无法达成共识的国会与国王一般,第二次英国内战打响。

克伦威尔先是镇压了威尔士的起义军,之后收复了多座城堡,紧接着向北进军,意图对付苏格兰保皇军——最终战役在普雷斯顿打响,克伦威尔成功地(杀死或俘虏)了上万名敌军。

此战过后,克伦威尔彻底巩固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他发动政变,赶跑了三百余名反对处决国王的议员(余下两百人被称为“残缺议会”),并于1649年处死了国王,成立英格兰共和国(或英格兰联邦)。值得一提的是,克伦威尔无法团结英格兰内部的政治派系,因此联邦能否正常运行只取决于他的权力够不够大。

1649年,克伦威尔入侵爱尔兰(后者无论从宗教信仰(天主教)还是政治体系都让前者厌恶)。经过九个月高效的军事行动,克伦威尔成功占领了包括都柏林在内的部分爱尔兰地区,并于1652年彻底征服了整座海岛。

1650年,苏格兰人宣布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为新王。于是,克伦威尔再次开始了他的征程:在发现于理于情都无法说服苏格兰人后,他毅然决然地发动了战争,并在邓巴战役中上演了惊天胜利(当时的英格兰军队正由于疾病而打算撤退),成功占领了苏格兰的首都爱丁堡。

1651年,在最后一只保皇党军队被击碎后,克伦威尔彻底平定了整个英国,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更高的目标上——权力之巅。

克伦威尔做的第一件事是解散了不听话的议会,其次是获得了当时最强的两股力量的支持(绅士阶层及军队),最后随着新宪法的出炉,他就任护国公,成为了各种意义上的独裁者。

克伦威尔最先考虑的是英国社会的安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结束了第一次英荷战争(小胜),在殖民地颁布了宽容法令并发起了关于道德和宗教方面的改革。

1657年,由于犹太人在荷兰经济发展方面出了大力,克伦威尔决定鼓励犹太人来英帮助国家加速发展(也是因为他希望犹太人皈依基督教)。同年他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签订巴黎条约,以帮助法国对抗西班牙为代表获得了部分殖民地。依旧是1657年,克伦威尔拒绝了议会关于称王的建议(尽管他除了名号以外与国王已经毫无区别了)。

克伦威尔在1658年患上了疟疾,并于同年9月去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葬礼蓝本来自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葬礼)。他的儿子理查德继承了护国公的职位,可惜由于在议会和军队没有任何根基,所以这位新护国公被迫辞职逃跑。

新的权力斗争以1660年查理二世的回归结束,次年1月30日,即在查理一世的忌日上,克伦威尔的尸体被拖出受绞。他的头颅也被砍下展览,直到1960年才回到剑桥大学埋葬。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