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在十六铺码头与四叔叔侄道别后,阿凤娘俩迎着初冬的寒风,沿着外滩一路北行,渐渐看到不远处带翅膀的塑像与烟囱似的建筑高耸入云。那是并排矗立在爱多亚路路(今延安东路)外滩黄浦江畔的和平女神铜人像与天文台。这是上海刻在阿凤脑海记忆中的“第一印象”,令她终身难忘。

NO.32

阿凤娘俩走近一看,铜人像底座台阶上坐着不少人,她们也就找空处坐下歇歇脚。阿凤抬手指着铜人像好奇地问道:“姆母,格是啥菩萨?”阿凤娘和善地回道:“是外国天使。”“哪能长翅膀,会得飞吗?”阿凤不解又问。“会,”阿凤娘笑道,“伊从天上飞来人间,带好人去天堂。”

“噢!”阿凤满面敬畏之色,抬头看了铜人像好一会儿。

NO.33

阿凤一向打心眼里钦佩母亲:“姆母样样晓得”。

阿凤娘随夫姓,叫洪卢氏。旧时女儿在家随父姓,有本名,出嫁后即弃用本名,代之以“氏”,即以本姓代名。这是中华传统习俗,港台地区沿袭至今,只是将“氏”改回本名。阿凤长大后,只知母亲姓卢而不知其本名。

不过,阿凤从小就知道母亲信耶稣,在乡下时,常随母亲去教堂做礼拜。

NO.34

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口通商”之一。欧美传教士趁势纷至沓来,入甬传教,其重要手段即为兴医办学,而且将重点放在农村。

学校多为女校。1844年美国基督新教的浸礼会女传教士闻风而至,来甬开设一所浸会女校,后改名“圣模女校”,时称“宁波女塾”。该校广泛动员农家特别是贫困户送女童入学,免费住读,尤其对贫困学生家庭还发给家务补贴。

未曾想该校竟一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几经演变,至1995年改为职业高中。

NO.35

阿凤娘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娘家卢氏家族文脉深远,她自幼受家教浸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能粗通文墨,且精于女红。尤其是教会女校的教育又启蒙了她的“新意识”,使她学会了英语,由此结合传统观念,形成了中西交融的“新思想”。

阿凤娘十岁时被招入宁波女塾,当然入学同时入教,信奉基督新教(又称耶稣教)。所以,她熟悉《圣经》里神的故事。完成了初等教育后,她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被安排跟随往届“师姐”作助理,到宁波农村去开拓生源,办班培训女童。欧美传教士来华办学从女童抓起,意在播撒基督信仰的种子。

多年辗转奔波,加上教规影响,延迟了她的婚事,直至来到宁海西店洪家村,终得着落。

NO.36

洪家村是一个文化深厚、民风淳朴的古村落。阿凤娘在那里认识了阿凤爹,在师姐撮合下成婚。

清末西风东渐,新思潮来袭。教会女校尤以解放妇女为己任。阿凤娘身为教徒的婚事自是摆脱旧俗陋习,按教规行事。洪卢两氏本是文明传家,亦予成全良缘。嫁入洪家后,靠阿凤爹出海打渔为生,她操持家务兼作教会义工。

婚后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幼时染天花夭折。因阿凤爹积劳成疾需要照顾,又要揽女红活,以敷家用,不得已长女送给邻村农家作童养媳。阿凤比她姐小三岁,末脚是个小六岁的幼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