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大致为袁术平定了江东。
在此之前,适逢周瑜探访自己在丹阳任太守的堂叔。
周瑜得知孙策的行动,便率兵马粮草前往迎接。
两军会合后,周瑜与孙策共商大计,并协助孙策一路攻城陷地,使得当时颇有势力的刘繇败逃。
不久,由于丹阳政务的需要,周瑜便只好离开。
建安元年,距离孙策跟随袁术,差不多又过去了两年。
袁术派遣了自己的弟弟袁胤,取代了周瑜的叔父周尚,成为丹阳太守。
周尚坚持要回到袁术所在的寿春复命,周瑜无奈之下也只能随行。
然而,周瑜心中明白,追随袁术终究难成大器。
袁术形如墓中枯骨。
在南阳时,他荒淫无度,滥收租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况且,袁术毫无信义可言,他许下的承诺常常不能兑现。
之前他答应孙策父子的事,基本上都没有做到。
总是喜欢乘人之危,使得他跟诸路豪杰关系不和。
行事缺乏原则,更不懂得审时度势,连任人唯贤的道理也不懂。
他对身边之人也不信任,宁愿舍弃近邻而去远方结交新友。
因此,离开他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竟然沦落到,连口蜜水都难以喝上。
周瑜在耐心等待一个时机,等待袁术自立为帝的那一刻。
届时,他便能名正言顺地脱离袁术的掌控。
于是,周瑜给孙策修书一封。
信中说道:“伯符兄,姑且忍耐一时,暂且居于袁术之下。袁术心怀叵测,野心昭彰,待其势力壮大,必将自立为帝。我们便可顺理成章地脱离其掌控。”
孙策虽心中存疑,不确定袁术的野心是否真的如此膨胀?
但是,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实力还尚未成熟。
因此,他应允了周瑜的建议,背地里也开始在江东悄悄扩展自己的军队。
袁术早就听闻周瑜精通音律,四书五经无一不晓,又仪表不凡,打算任命他为将领。
周瑜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谦虚地让周黑代自己推辞道:“瑜乃一儒生,实无为将之才。”
仅仅只请求担任居巢县长,这是因为他前身通晓三国,知道经过居巢可以返回吴郡。
袁术见周瑜推辞,就亲自会见了他,说:“做了将领就可以建功立业,图个功名,何不壮哉!”
周瑜故意打扮得灰头土脸,举止粗鲁地回答道:“当什么将军将领啊,做一个一方小县的县长。四季有酒肉,那才快活呢。”
袁术心想:“本以为周瑜乃可用之人,却没想到他如此粗俗,没有大将风范。本来还以为他有儒将之风,现在看来他志向短浅,不堪为用。”
于是,袁术便答应了周瑜的请求。
就在这一年,即建安二年。
袁术在寿春妄自称帝,孙策立即致书袁术,与之决裂,并指责他的种种劣迹。
因为此时周瑜的叔父还受制于袁术,所以如果立刻返回吴郡,就很可能表明了周家的立场。
这样显然会被袁术怀疑,周瑜的叔父也将遭遇风险。
仅过了一年,到了建安三年,袁术大势已去,迟早要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