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历3852年,楚武公在伐随的途中去世,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楚文公,在其任内,灭申,息,权三国,破蔡伐黄,彻底占据宛地,始建方城,并将国都从北方汉江与丹江交汇处的丹阳,南迁到长江北岸,建立郢都。
华历4036年,吴唐蔡湘联军打败楚赣镇海联军,攻入郢都,将楚国军事力量摧毁九成。
楚君逃到随国,求得巴秦的援军,巴秦击败吴军后。
楚国君臣以为就此复国,却不想湘公与巴公密谋,共分楚国之地,楚国就此灭亡。
巴国东出巫山,占据楚国之地,也以郢都为东都。
为了消除楚国遗族的影响,和更好的治理原楚国百姓。
在宗亲分封制的基础上,以血缘为联系,设立九大公族。
世人皆知郑有七穆,晋有六卿,鲁有三桓,而巴有九氏。
九氏中分辅守镇三职,各有三氏,执行不同的任务,承担不同的责任。
三辅负责拱卫郢都,辅佐巴君,封地在江汉平原。
闻氏在闻邑(封地在松滋),权氏在权邑(今当阳),郧氏在郧邑(今安陆)。
三留守封地在巴地,分别负责防守汉,允等势力。
賨氏在賨城(今土溪城坝),卢氏在江阳(今泸州),合氏在合阳(今合川)
最后是三镇守,巢氏在巢邑(今合肥)镇守淮南到长江,防御越国,镇海府。
谯氏在谯邑(亳州)镇守淮河以北,防御泗水诸侯与宋齐。
邓氏在(今邓州)镇守宛地,防御三晋与秦国。
三辅民众少地位高,三镇守赋予其灵活的军事调动的权利,三留守维系着巴国旧地。
巴国就是依靠这套宗亲分封制度,勉强在大变革时代,维持住了这庞大的疆域。
但是在面对变法之三晋,其劣势和落后就暴露无疑。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只要面对国家困境,总会有一批人谋求解决之道,分化为守旧和变法两股势力的交锋,巴国统治阶级在朝堂上的短暂争论后,以确立了以公子嘉为新任国君为信号,标志守旧贵族取得完全的胜利。
所以当权匄的使者来到北津时,楠嘉既是高兴又是忧愁。
高兴他终于获得巴国之君的地位,可以报仇雪恨。
忧愁的是,这意味着他的变法之路将比预想中的更加困难。
车涛也是纠结的想到这些关节,最后想到公子的性格,变法多半要半途而终,看着这些兴奋的门客,无奈想到他们的结果,最好就是被驱逐。
唯有宋渊面不改色的恭贺楠嘉。
一行人带着各种心思被北津的守军护送着,顺着汉江河谷南下,前往长江北边的郢都。
郢都按照益州的习惯,被巴人修成正方形,四边长4公里,墙高十米,远远的望着,像一个巨大的印章被天神摆在江畔。
看着东城门大开,巴国的卿大夫列队迎接,在车上的楠嘉突然哑然失笑,回头看到同在车内的宋渊脸上的不解,就回道:“郢都东北南三方各有两座城门,而西方却只有一座,我之前的夫子讲,西城门只有巴公举行慎重的仪式,和迎接天使才会大开,这是对天子的恭敬。”
楠嘉摇头笑道:“当时我年少,信以为真,现在想来其实也是虚妄。”
宋渊问道:“这是为何?”
楠嘉感叹道:“这郢都被我祖先夺了后,又改造为方形,还特意在天子所在的西方留了一道门,看起来很敬重天子。
但是祸乱整个益州的起因,不正是因为巴湘分楚?”
宋渊联想到勾结苴公入天府,又唆使允公架空天子的罪魁祸首,不正是改建郢都的巴公田吗。
笑道:“盈则溢,物必反,这就是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