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计策

清朝嘉庆年间,江南泾县县城里有一间杂货铺,铺主是杨掌柜。杨掌柜有个儿子叫杨勤多,勉强考中了个秀才功名,杨掌柜却一心指望他出人头地。

杨家的杂货铺旁有一家高记丝绸铺,铺主是高掌柜。杨家杂货铺的生意原本不错,但高掌柜经常暗中使绊子,使得杂货铺的生意每况愈下,渐渐到了几乎就要关张的地步,杨掌柜因此经常长吁短叹。

高掌柜如此挤兑杨家杂货铺是有原因的,高记丝绸铺的生意一直很红火,高掌柜想扩大铺面,便盯上了杨家杂货铺,一心想占为己有。于是,他时常暗中使坏,让杨家人不敷出。

这天,杨掌柜见杂货铺门可罗雀,不由得又叹息起来。这时,高掌柜忽然走了进来,高声说道:“杨掌柜,恭喜,恭喜啊!”杨掌柜没好气道:“高掌柜,我这里整天都没有什么生意可做,何喜之有?你这不是存心笑话我吗?”

高掌柜仍然一脸的笑容:“杨掌柜,难道你不知道吗?今年是大比之年,只要你让杨勤多去省城参加乡试,肯定能考中举人,进而进京赶考,博个进士功名,光宗耀祖!”杨掌柜一愣,继而若有所思:“高掌柜,你说的这句话倒是很有道理,这可是我杨家发达的唯一机会。”

高掌柜不失时机地竖起了大拇指:“杨勤多才识过人,如果不去参加乡试那可就太可惜了!”说着,高掌柜笑眯眯地回自己的丝绸铺里去了,而杨掌柜则立即把杨勤多叫到了跟前,让他早做准备,去庐州城赶考。

不料,杨勤多听完杨掌柜的话后,却把头摇成了拨浪鼓:“爹,以我的水平去参加乡试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爹,您就让我跟着您学做生意吧。我从小便喜欢做生意,而且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比较有天赋。”

杨掌柜训斥杨勤多不求上进,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听了半天责骂,杨勤多只好说:“爹,既然如此,我去赶考也罢!不过,去庐州城赶考那可得花费不少盘缠,咱们家如今哪里拿得出那么多的银子?”杨掌柜却将手一摆:“银子我自然会准备充足!”

当天,杨掌柜便向亲戚朋友借银子,但他们都是些平常人家,根本借不到多少银子。无奈之下,他只得走进了高记丝绸铺向高掌柜借银子。

高掌柜同意借银子,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他借一百两银子给杨掌柜,但杨掌柜必须以杂货铺的房契做抵押。四个月后,如果杨掌柜还不起银子,杂货铺便归高掌柜所有。

听完高掌柜提出的条件,杨掌柜略一思索便答应了。他认为杨勤多肯定能考中举人,到时候来巴结的人肯定不少,筹集一百两银子还债绝对是小菜一碟。

当天晚上,杨掌柜便把房契送到了高掌柜的手中,借到了一百两银子。望着杨掌柜兴奋而去的背影,高掌柜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我的计策真是绝妙啊!四个月后,那间杂货铺就是我的了!”高掌柜觉得杨勤多文采平平,参加乡试肯定名落孙山,到那时,杨掌柜肯定还不起银子,只能乖乖地交出杂货铺。

第二天,杨掌柜兴冲冲地给杨勤多准备好行囊,杨勤多很不解:“爹,乡试要等一个多月后才举行,您干吗这么着急?”杨掌柜回答:“我听说,赶考的秀才们都要提前些日子到省城,早做准备,你也不能例外。”

第三天,在杨掌柜的一再催促下,杨勤多无奈地离开了泾县县城,向庐州城赶去。十来天后,他终于赶到了庐州城,住进了悦来客栈。此时,距离乡试的日子还有整整一个月时间。

悦来客栈很大,里面住了一百多名赶考的秀才。住进客栈后的第三天中午,杨勤多吃完饭,正准备走进自己的房间读书时,他听到从柜台那边传来了一阵争论声。

只听一个声音说:“我年纪大了,这些账算不清楚情有可原;而你这么年轻,脑子好使,为何也算不清楚?”而另一个声音则道:“你算不清楚,我凭啥就能算得清楚……”

杨勤多循声一望,只见柜台里站着两个伙计,一老一少。上前一问,他这才得知,悦来客栈的账房先生这几天告了假,让那个年长的伙计代管账目。刚才,年长的伙计怎么也算不清账目,他便让那年轻的伙计帮他算,不料也算不清楚,于是两人相互责怪,争论了起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