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又是感觉。
很玄学、虚无的一个东西,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纵使是活了几十年,有十几年的学习经验和二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冯丹青老师,对于这方面的解释,亦是很模糊的。
她对于顾琢很坦诚,至少在教学,没有摆什么长辈的架子。
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她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听不懂语言,但却能喜欢‘英语歌’、‘韩语歌’、‘日语歌……’
他们并不懂得歌词大意,但却只靠着旋律臆想着这首歌的创作方向。
但有时候,又有些人真的仅靠旋律,就明白这首歌想要表达的情感。
她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听八九十年代的老歌,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听的歌曲,都是些嘻嘻哈哈的。
可实际上,在创作方向上,国内的大基调是不变的。
——情歌。
这就是国内的大基调,不管是八九十年代,还是两千年后,现在一零年后,大夏涌现出来的大部分歌曲,就是关于爱情的。
分手、热恋、背叛……
创作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基于时代背景,所使用的设备、乐器不同。
那么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吗?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没有那么通透,也有些十几岁的年轻人,喜欢听旧时代的歌曲,也有些旧时代的老人,更喜欢现在的新歌。
她无法解释……
冯丹青老师无法解释的事情,太多了。
她只能用‘感觉’来解释创作。
作为一个老师,在顾琢表达出自己想要创作的念头时,她几乎没有保留的,给予了太多的经验。
或是关于她所想的,或是她曾经经历的。
冯老师说,‘有很多人试图总结艺术,不管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他们用各种论调去总结,但所阐述的东西,都很主观。’
确实是这样的,从正式学习音乐起,顾琢不免会接触到一些名人所撰写的书籍。
或是一些音乐家、或是一些作曲家。
而且将来,他正式考上音乐学院后,这样的理论课程也会被列为‘必修课’,关于‘音乐的历史’、‘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形式’、‘性质和目的……’
但这些东西,确实是主观的。
之前顾琢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么的主观,里边的一些论点还是挺有见解的。
但冯老师说,可以看这些东西,了解这些,但不要被这些内容所影响。
很多人会在总结的同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而一些人写着写着,成为书店的常客后,会变得固执,变得高傲,会排斥其他人的想法。
所以他们在输出内容的时候,会对读者形成一种局限、一种禁锢。
‘不管怎么总结,艺术就是一句话,‘我觉得好看’,或者是‘我觉得好听’,这就够了,艺术就是一种触动,纯粹的触动。’
她不希望顾琢被一点点的局限。
他虽然需要系统化的学习音乐,但不需要固化的音乐思维。
因为音乐是一种感觉。
“这个东西……”
回到家后,顾琢把手里头的木盒子放到客厅的桌子上,从里边取出了一尊看起来有些年份的雕像,雕的是一个头戴纶巾,手握羽扇的人。
说是诸葛亮,但他看不出来,雕刻的面容有些模糊,形象上也跟市面那些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石雕,有些差异,显得有些平凡、有些朴实。
盒子是什么木料做的,顾琢不清楚。
这雕像又是用什么做的,他只摸得出来是石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