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南五城兵马司外,数千学子齐聚,在衙门外也不喊口号,反倒像在举办什么盛大文化活动一样。

有人在挥毫泼墨写诗,有人在轻拢慢捻谱曲,有人在妙笔生花画下这一幕。

跪行葬父的主角赵怜儿反而倒像是外人,她被众人裹挟而来,敬奉在最前列。

明明尸体已经发臭难闻,却偏偏无人离开,发而围在附近进行文化写生。

最讽刺的,是附近百姓们,也一圈圈围上来,一个劲说赵怜儿命好,遇上这么多贵人襄助。

忽闻一声高呼:“桐城阮大铖来了,大家快来。”

阮大铖在徐文爵的陪同下,慢悠悠地来到五城兵马司。

看到现场排上倒海般的人潮,人数之众远超他原本所料。

刚开始他让人在南京城物色一些富有悲剧色彩的人和事,管家回报此类事例繁多,后来在层层筛选之后,才选中赵怜儿。

从城北覆舟山走到城南凤凰山也是阮大铖有意为之,因为这样才能途经最多学府。

时间也是阮大铖选的,因为中秋过后就是秋闱,科举是江南士子们毕生大事,目前全都聚集在南京。

一来温习准备科举,二来相求文名自然要在文气鼎盛的南京金陵城。

第一批诗词也是阮大铖亲笔所写,他故意不把这跪行葬父写成他最擅长的戏曲,虽然随着事态发展,此事简直是天赐题材,很适合编成戏曲。

但是他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这段故事的高潮所在。

一定要让士人们尝到甜头,他们才会继续踊跃参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提也要有足够的草木燃料,才能助燃。

于是赵怜儿的事开始在士人之间疯传,一传十、十传百,竟逐渐超越科举,成为众人皆津津乐道之热门话题。

“徐文爵,这次学乱到底是谁在幕后主持,为何如此秩序井然?”

阮大铖满心好奇,事件能演变成学乱并非他设计,但既然木已成阴,他也乐见其成。

在他看来,背后一定有能人,而且此人屈屈不得志,正好可以为福王所用。

大明朝堂百废待兴,正是亟需人才之时。

徐文爵稍作思索,便道:“曾听我父提及,朝廷要搜捕清江人杨廷麟。”

“杨廷麟?”这人阮大铖也知道,崇祯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与倪元璐、黄道周齐名,时人称之为“三翰林”。

杨廷麟这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黄道周不一样,此人在崇祯十一年,因为在一场御前会议上,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慄。”

能与黄道周齐名之人,又怎会没有本事?

就这一场学乱,规模和行动就恰到好处,没有过犹不及,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靡。

否则只会太早引发朝廷直接出兵弹压,扼杀于萌芽。

阮大铖心中记下此人,等福王入城之后,再向殿下推荐。

未几,阮大铖就被众人发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从进入人群开始,便从怀中取出一锭五十两的金花银,

此金花银乃是各地政府用以上交户部完成纳税之的专门银子,成色极佳,在阳光映照之下,反射出耀眼夺目光芒。

阮大铖知道千言万语都抵不上银子实在,本来众人还对他骂骂咧咧,但是看到真拿出银子后,气势也减弱不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