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要体验一下真正的SH市民生活,“这天早上,史密斯教授放下手中的英文报纸,突然提议道,“我想坐一次传说中的有轨电车。我在英国读到过上海的电车,听说每天都载着几十万市民穿梭在这座城市的街巷间。“
“好主意!“亚里斯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像个跃跃欲试的孩子,“我一直很好奇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每天早晨,我都能听到电车经过的声音,那声响让我想起雅典的早晨。“
江丽丽看了看工作日程表,这是一本印着“SH市外事接待处“字样的笔记本,记录着她每天的翻译任务:“今天正好要去虹口参观上海第三纺织厂,我们可以坐21路电车过去。这条线路穿过整个SH市中心,最能体会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
早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南京路上,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这座初醒的城市。街边的梧桐树刚抽出嫩芽,朦胧的新绿中透着生机。电车站台前,等车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提着竹篮准备去菜场的主妇,背着帆布书包的中学生,还有穿着蓝色工装、胸前别着工厂徽章的工人。空气中飘着豆浆和油条的香气,一个小贩正推着三轮车,叫卖着热腾腾的糖饼。
一辆红色的有轨电车缓缓驶来,车身上漆着醒目的“21“字样。车轮与钢轨摩擦,发出独特的声响,那是属于上海的城市交响曲。江丽丽的父亲常说,这声音就是上海人的起床铃。
“这是上海最老的电车线路之一,“江丽丽像个尽职的导游,细心地介绍道,“从1908年就开始运营了,电车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她的声音里带着几分自豪。
车厢里已经坐了不少乘客。一位老太太正在织毛衣,针头翻飞;几个工人模样的人,似乎在低声讨论着工厂里的生产指标;一个小男孩趴在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街景。史密斯教授对这种充满年代感的交通工具很感兴趣,不停地用相机记录着车厢内的一切细节。
江丽丽和亚里斯站在车厢后部,扶着那些被无数双手磨得发亮的铜制扶手。
“这让我想起了里斯本的电车,“亚里斯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若有所思地说,“不过上海的电车有种特别的韵味,就像这座城市一样,既有欧洲的优雅,又有东方的神秘。“
电车开动了,晃晃悠悠地驶过南京路。橱窗里,夏装已经上市,永安商场的橱窗里展示着最新款的确良连衣裙,几个年轻姑娘正驻足观看,偶尔发出赞叹声。街边的冷饮店门口排着长队,老板熟练地用铁皮筒子卷着冰淇淋,奶油的香气在春风中飘散。
“上海人的生活节奏很特别,“亚里斯望着窗外的街景,眼神中充满好奇,“既能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又处处可见传统的痕迹。就像这辆电车,虽然是西方的发明,却完美地融入了东方的生活。“
“是啊,“江丽丽说,“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大熔炉,融合了各种文化。我们上海人最会吸收新事物,但也很懂得保留传统的精华。“
电车转过一个弯,轨道发出尖锐的摩擦声。江丽丽一个趔趄,不小心靠在了亚里斯身上。那一瞬间,她闻到了他身上淡淡的香气,混合着衬衫上阳光的味道。这个意外的身体接触让她的心跳突然加快。
“小心。“亚里斯轻轻扶住她的肩膀,声音里带着关切。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让江丽丽感到一阵心悸。
江丽丽赶紧站直身子,假装整理衣角来掩饰自己的慌乱。但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脸颊在发烫。窗外的阳光透进来,洒在两人身上,仿佛在见证着这个微妙的瞬间。
电车继续向前,穿过一条条老街。路过一家理发店,从敞开的门里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曲调,歌声悠扬婉转。邮局门口,一个工作人员正在贴着新到的电影海报,是最新上映的《柳堡的故事》,海报上的演员笑容灿烂。
“每个站名都像一个故事,“亚里斯说,认真地读着站牌,“四川北路、山东中路、福建路......这些地名让我对中国的地理也有了更多了解。就像一本活的地图。“
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小女孩好奇地望着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亚里斯友善地冲她挥挥手,逗得她咯咯直笑。这一幕让江丽丽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曾这样好奇地打量着街上偶遇的外国人。
“您很喜欢小孩子?“江丽丽问,看着亚里斯温柔的眼神。
“在希腊,我有个小妹妹,“亚里斯的眼神柔和起来,带着思念,“她叫海伦,今年九岁。她总说长大要当老师,教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