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参禅该在何处下功夫呢?就如同要迅速剪除心猿意马带来的干扰。要牢牢把握住内心,如同拴住不羁的野马与顽劣的猿猴,让它们生出五彩祥瑞;若稍有懈怠放松,就可能堕入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要是任由内心自在放纵,就像神丹泄漏,一旦放纵从容,原本纯净的玉性也会变得干枯。
所以,喜怒哀乐、忧愁思虑这些情绪都必须清扫干净,达到一种看似无所得,却又领悟到玄妙真谛的境界。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了玉华城,一路上平平稳稳,真可谓是处在极乐之境。走了大概五六天的路程,又看到一座城池。唐僧问行者:“这又是个什么地方?”行者回答:“是一座城池。
不过城楼上只有旗杆却没有旗帜,不清楚是什么地方,等走近些再打听吧。” 等到了东关厢,只见两边的茶坊酒肆里热闹喧哗,米市和油坊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街道上有几个无所事事、闲逛的年轻人,看到八戒长着长长的嘴巴,沙僧脸色黝黑,孙行者眼睛发红,都一窝蜂地围过来争着观看,只是因为害怕,不敢靠近询问。
唐僧心里捏着一把汗,生怕徒弟们惹出什么祸端。 他们又走过几条巷口,还没到城中心,忽然看见一座山门,门上写着“慈云寺”三个字。唐僧说:“我们稍微进去歇一歇马,顺便化个斋饭怎么样?”行者连忙说:“好啊!好啊!”于是师徒四人一起走进了寺庙。 只见寺内: 珍贵的楼阁雄伟壮丽,庄严的宝座高高耸立。
佛阁高耸入云,僧房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红色的云霞缥缈环绕,佛塔挺拔矗立;碧绿的树木郁郁葱葱,藏经楼清幽寂静。这里如同真正的净土,又似虚幻的龙宫,大雄宝殿上紫云笼罩。
两边的走廊上不断有闲人在嬉戏游玩,一座高塔常常开放,有客人攀登。香炉中的香火时刻燃烧着,佛台上的灯花每夜都闪烁着微光。忽然,从方丈室传来金钟的音韵,应和着僧人们高声朗诵经文的声音。 师徒四人正在观看时,又见走廊下走出一个和尚,他对着唐僧行礼问道:“老师从哪里来呀?”唐僧回答:“弟子是从中华大唐而来。”
那和尚听了,立刻倒身便拜,慌得唐僧赶忙将他扶起,问道:“院主为什么行此大礼呢?”那和尚双手合十说道:“我们这里一心向善的人,平日里看经念佛,都盼望着能修到来世托生在你们中华大地。刚才见到老师的风采和衣冠,果然是前世修行有素,才能够有这样的福分,所以我立刻下拜。”
唐僧笑着说:“实在是惶恐啊!惶恐啊!我只是一个四处云游的行脚僧,哪有什么福分可言!要是院主您能在这里悠闲自在地修行,那才是真正的享福呢。”
那和尚引领着唐僧走进正殿,参拜了佛像。这时唐僧才招呼道:“徒弟们过来吧。”原来,行者三人从看到那和尚与师父交谈起,就一直背对着他们,牵着马,守着行李担子,站在一旁,那和尚也没太在意他们。忽然听到唐僧喊“徒弟”,他们三人才转过脸来。
那和尚一看到他们,惊慌地叫道:“哎呀,爷爷呀!您的高徒怎么长得这般丑陋啊?”唐僧解释道:“他们虽然长得丑,但是却很有些法力。我这一路上多亏了他们的保护。”
他们正说着,里面又走出几个和尚来行礼。
先进来的那个和尚对后面的和尚介绍道:“这位老师是从中华大唐来的,那三位是他的高徒。”众和尚听了,既高兴又有些害怕,问道:“老师,您从中华那样的大国来,到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呢?”唐僧回答说:“我奉唐王的圣旨,要前往灵山拜佛求取真经。
刚好路过宝地,特意来到贵寺,一来是想打听一下这里是什么地方,二来是想化顿斋饭,吃完就赶路。”那些和尚听了都很高兴,又把唐僧师徒邀请到方丈室。 方丈室里还有几个正在给人家做斋事的和尚,先进来的和尚又喊道:“你们都来看看从中华来的人物。原来中华的人,有长得俊的,也有长得丑的。俊的实在是难以描绘,丑的却又十分古怪。”于是,那许多和尚和斋主都过来相见。见过礼后,大家各自坐下。
喝过茶,唐僧问道:“请问贵处是什么地名啊?”众和尚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天竺国外的一个郡,叫做金平府。”唐僧又问:“从贵府到灵山还有多远呢?”众和尚说:“从这里到国都有两千里路,这是我们走过的。再往西去到灵山,我们没走过,不知道还有多少路程,不敢随便乱说。”
唐僧听后表示感谢。 过了一会儿,斋饭摆了上来。吃完斋饭,唐僧准备出发,却被众和尚和斋主热情挽留,他们说:“老师您宽住一两天吧,过了元宵佳节再走也不迟。”
唐僧惊讶地问道:“我一直在赶路,只知道一路上有山有水,就怕遇到妖魔鬼怪,结果把时间都耽误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元宵佳节呢。”众和尚笑着说:“老师一心想着拜佛和领悟禅意,所以没把这节日放在心上。今天是正月十三,到了晚上就开始试灯。后天十五就是上元节。一直到十八九,才结束谢灯。我们这里的人喜欢热闹,本府太守老爷又爱护百姓,各个地方都会高高挂起灯火,整夜都有笙箫之声。还有一座‘金灯桥’,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到现在依然十分繁华。老爷们就多住几天吧,我们这荒山还是招待得起的。”
唐僧没办法,只好都留了下来。 当天晚上,只听到佛殿上钟鼓声响彻天际,原来是街坊里众多信佛的人来送灯供奉佛祖。唐僧师徒都走出方丈室去看灯,看完后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寺里的和尚又献上斋饭。吃完后,大家一起到后园悠闲地游玩。这里果然是个好地方。
正是: 此时正值正月,新春刚刚来临。园林幽静雅致,景色美丽而繁茂。四季的花木争奇斗艳,连绵的峰峦一片翠绿。台阶前的芳草开始萌芽,老梅树枝上散发着清香。桃花泛红,娇嫩欲滴,柳色转青,清新喜人。就算是富丽堂皇的金谷园也不值得夸赞,辋川图中那流传的风雅也无需多提。一条溪水潺潺流淌,野鸭在水中出没不定;千竿翠竹摇曳生姿,引得文人墨客反复推敲描绘。
芍药花、牡丹花、紫薇花、含笑花,仿佛刚刚从沉睡中苏醒;山茶花、红梅花、迎春花、瑞香花,娇艳的身姿已率先绽放。背阴的山崖上积雪还带着寒意,远处的树木间已有袅袅炊烟,仿佛已染上春天的气息。又看见鹿儿在池边对着水影顾盼,仙鹤在松下静静聆听琴音。
东边有几座房屋,西边有几座亭子,可供客人留宿;南边有几间厅堂,北边有几座佛塔,僧人在此安静地坐禅修行。
花卉丛中,有一两座养性楼,重檐高高拱起;山水之间,有三四处炼魔室,摆放着整洁的桌椅,窗户明亮。这里真是天然适合隐居的地方,又何必再去其他地方寻找蓬莱仙境呢。
师徒四人在寺里玩赏了一整天,到了晚上,佛殿里点起了灯,他们又都跑去看灯游玩。只见眼前的景象如梦似幻: 那是一座宛如由玛瑙砌成的花城,又似琉璃打造的仙洞,还有水晶、云母构建的诸多宫殿,重重叠叠,如锦绣般华丽,玲珑剔透。星桥的影子在光影中摇曳,仿佛让天地都为之撼动,几株火树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如梦如幻。六条大街上箫鼓喧天,千家万户沐浴在璧月的清辉下,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风。
好几处搭建的鳌峰高高耸立,仿佛有鱼龙从海中跃出,鸾凤向天空腾飞。灯光与月色相互映衬,处处洋溢着祥和融洽的气氛。身着绮罗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喜滋滋地聆听着笙歌,车马声轰鸣。眼前的花容玉貌、风流豪侠数不胜数,美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无穷无尽。
众人在本寺看完灯后,又到东门厢的各条街上游玩。一直到二更时分,才回到寺里休息。 第二天,唐僧对寺里的众和尚说:“我原本就有清扫佛塔的心愿,趁着今日上元佳节,请院主打开塔门,让我了却这个心愿。”众和尚随即打开了塔门。沙僧取来袈裟,跟随着唐僧。到了塔的第一层,唐僧披上袈裟,虔诚地拜佛祈祷完毕,便拿起笤帚清扫起来,扫完一层后,他脱下袈裟交给沙僧。接着又去扫第二层,就这样一层一层地一直扫到塔顶。这塔上每层都供奉着佛像,还到处开着窗户,唐僧每扫完一层,都会细细赏玩、赞美一番。
等他扫完下来,天色已经很晚了,寺里又都点上了灯火。 这天夜里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众和尚对唐僧说:“老师父,前晚我们只在这荒山上和关厢看了灯,今晚才是正节,不如进城去看看那金灯怎么样?”唐僧欣然答应,便与行者三人以及本寺的众多和尚一同进城看灯。
这场景真是: 在这美好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上元的春色一片祥和。花灯高悬在热闹的街市,人们齐声唱着太平的歌谣。又看到六街三市灯火辉煌,半空中一轮明月刚刚升起。那月亮就像是河神冯夷推上天空的银盘,而这些花灯则仿佛是仙女织就铺在地上的锦缎。灯光映照月光,更增添了一倍的光辉;月光洒在花灯上,又让花灯多了十分的灿烂。铁锁星桥的美景看不尽,灯花火树的绚烂瞧不完。
雪花灯、梅花灯,如同春天的冰被剪碎后绽放;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斑斓,仿佛是精心攒聚而成。核桃灯、荷花灯,高高挂在灯楼上;青狮灯、白象灯,稳稳架在高灯台上。虾儿灯、鳖儿灯,在棚前高高摆弄;羊儿灯、兔儿灯,在屋檐下显得格外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互连接并排;虎儿灯、马儿灯,一同穿梭前行。仙鹤灯、白鹿灯,上面有寿星悠然骑坐;金鱼灯、长鲸灯,好似李白潇洒乘坐。
鳌山灯上,神仙们仿佛在聚会;走马灯中,武将们好似在交锋。万千人家的灯火点缀着楼台,连绵十数里仿佛是云烟缭绕的梦幻世界。那边,玉韂在索琅琅作响中飞驰而来;这边,香车辘辘地从身旁驶过。看那红妆楼上,美女们倚靠着栏杆,隔着帘子,肩并肩,手牵手,成双成对地享受着欢乐;绿水桥边,人群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一对对游人嬉戏玩闹。整座城里箫鼓喧闹,整夜都笙歌不断。
有诗赞曰: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此诗描绘出在这繁华如锦绣的场景中,人们唱着欢快的采莲曲,太平的国度里人口密集,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花灯明亮,月光皎洁,象征着风调雨顺,又将是一个丰收之年。
这时候,正赶上元宵佳节解除宵禁,城里乱哄哄的,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跳舞的,踩高跷的,装扮成鬼怪的,骑着大象的,这儿一群,那儿一堆,各种各样的热闹景象让人看都看不过来。 他们刚走到金灯桥上,唐僧和众和尚凑近一看,只见有三盏金灯。
这灯有水缸那么大,上面照着两层玲珑剔透的楼阁,楼阁都是用细细的金丝编织而成,里面托着琉璃薄片,灯光闪耀,竟比月光还要明亮,灯里的油散发出扑鼻的异香。 唐僧回过头问众和尚:“这灯里用的是什么油啊?怎么会这么香?”众和尚回答说:“老师您有所不知。我们这府的后面有个县,叫旻天县。这个县方圆二百四十里。每年审定征派徭役的时候,会有二百四十家专门负责提供灯油的大户。
府县的其他各项差役还能勉强应付,唯有这灯油大户的差事,负担特别重:每家轮上一年,就得花二百多两银子。这油可不是普通的油,而是酥合香油。这种油每一两就值二两银子,每一斤更是值三十二两银子。这三盏灯,每缸里装有五百斤油,三缸总共一千五百斤,算下来就得四万八千两银子。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差不多得五万多两银子,可就只能点三个晚上。”
行者听了,问道:“这么多油,三个晚上怎么就会点完呢?”众和尚说:“每个缸里有四十九个大灯芯,都是用灯草扎成把,外面裹着丝绵,有鸡蛋那么粗。
只消点过今夜,等佛爷现身之后,到了明晚,油就没了,灯也就昏暗了。” 八戒在一旁笑着说:“想来是佛爷把油都收走了吧。”众和尚说:“正是这样的说法。
满城里的人,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么传的。只要油干了,大家就都说这是佛祖收了灯,这样一来,自然就会五谷丰登;要是哪一年这灯油没干,那就会年成不好,遭遇荒旱,风雨也不调顺。所以家家户户都愿意供奉这灯油。”
他们正说着,突然听到半空中传来呼呼的风声,吓得那些看灯的人立刻四处逃窜。就连那些和尚也站不稳脚跟,纷纷说道:“老师,咱们回去吧,这风一来,肯定是佛爷降下祥瑞,到这儿来看灯了。”唐僧疑惑地问:“怎么就知道是佛来看灯呢?”众和尚解释道:“年年都是这样,不到三更,就会有风刮来。
大家都知道这是诸佛降临,所以人们都会回避。”唐僧说:“我本就是一心思佛、念佛、拜佛的人,如今遇到这般好景致,倘若真有诸佛降临,能在此拜拜,那该多好啊。”众和尚连连劝说,可唐僧就是不肯回去。 没过一会儿,风中果然出现了三位佛的身影,朝着金灯的方向飘然而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