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种防非止恶是怎么回事呢?“虽造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这才是真正的功力。就是说,这个人他即便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即便生长在非洲没有佛法的地方,他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就是有人带他去造恶,他可能很多朋友,他随顺他们,但是他一旦造恶以后,“虽造恶业,速疾能悔”,他自己会产生惭愧心。你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来,因为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那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是因为他因地修理观,这种理观不是借来的,所以他在因地造业的时候,“速疾能悔”。这个人万一堕落到恶道,他很快弹出来,他就有这种力量,一种大乘善根成就。而这种善根怎么成就呢?最初就是从一念随喜开始的,从信解、观照,慢慢慢慢地让光明扩大。

这就是为什么蕅益大师讲,充此一念,最后就是不可思议。因为你所有的功德就是从你听闻《法华经》回光返照,从这一念开始,你的人生产生根本上的改变,是这样来的。

壬二、听法劝 人功德 分四:癸一、自往听法;癸二、分座与人;癸三、劝往听经;癸四、具听修行

我们看壬二的“听法劝人功德”。

一念随喜有深有浅。前面是深位的,就是观行位的,所谓的“随喜转教”;这以下就是属于浅位的,就是我们这种名字位的。名字位的随喜当然理观薄弱,只能产生外随喜,外在的随喜,就是对《法华经》的信解、好乐,去听法或者劝人听法这样的一种事修。这样也不错,这跟《法华经》结下非常殊胜的善缘。这地方有四段。

癸一、自往听法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 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陀又告诉弥勒菩萨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心中好乐学习《法华经》,他是一种好乐心学习去的,那么就主动地到这个寺庙,或者到讲堂中。到了讲堂,可能有位置坐,也可能没有位置坐,就是暂时站立。总而言之,他是“须臾听受”,就是乃至于短暂的听闻,他可能听了一堂课,也可能听了五堂课,也可能听了十堂课,也可能听了全部,用最小的单位就是“须臾听受”。

那么这种“须臾听受”以后,就是因为这样的闻法信解的功德,他来生就有三品的情况:下品的,“得好上妙象、马、车乘”,就生长在富贵家了。以前只有富贵家才能够有这种象马车乘,一般人都是走路的。中品的,就是有这个“珍宝辇舆”,这个更高贵的马车,就是生长在王族、王家,这中品的。那上品的就转生到天宫去了,乘欲界诸天的宫殿,这个宫殿是可以带人飞走的。

这个自往听法,它的重点在于“须臾听受”。须臾听受,它怎么就能够分成三品呢?古德说,有两个判定标准:

第一个,听闻妙法之广略。就是,你怎么知道他是上品或中品或下品?就他听《法华经》的时间的长短。你听了一堂课,他听了五堂课,这个人听了全部。就是他是听了迹门,还是连本门都听,就他听闻的《法华经》的广略的差别。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领受法义的浅深。你听了以后,你吸收多少。你对这个迹门的佛陀的智慧,怎么修一心三观,对于本门的佛陀的功德,这种法身常住,你体悟有多少。还有因跟果之间,一心三观跟法身常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你这个领受法义的浅深。

这两个加起来,就是决定你的品位了。你听闻妙法的广略、领受法义的浅深,这个判定标准是通于前面的,后面的一二三都是,都是这个标准。

这个是偏重在自受用,就是你自己去听经。

癸二、分座与人

第二个是“分座与人”,你还护持人家听经。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 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若复有人”,他先到了《法华经》的讲座当中坐了,那么在中间,欸,有人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人可能犹豫不决,还在观望。然后你主动地“劝令坐听”:欸,你要不然听听看?请他坐下来。如果没有位置,你把你的座位让一半给他坐,“分座令坐”。总而言之,你就是促成他听经的因缘。这样子的功德也是三品:中品成就释提桓因,上品就大梵天,下品就转轮圣王。

前面的“自往听法”完全是自受用,你自己去听经,自己回来。那么这个人等于是做义工了,他招呼人家有个座位坐,使令大家更愿意来听经。也就是说,他不但是自己好乐听法,他还护持法会,分座与人。他有这个利他的因缘,所以他就怎么样呢?除了福报以外,多了一个权贵。就是生长在贵族家庭,有权势,因为他有利他的一种慈悲心。分座与人,这第二个。这个品位也是跟前面一样,听闻妙法之广略、领受法义之浅深而分成三品。

癸三、劝往听经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

这个听法劝人的功德是后后超胜前前,越后面越殊胜。这第三个是比前面两个还殊胜。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主动地去听法,而且他还劝很多人去听法。这是护持整个《法华经》了,他主动地劝人去听法。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段,标示行法。

阿逸多!假设有人,他不但自己听经,还主动地劝其他人去听经。他怎么说呢?他说,欸,某某人,有一部经叫《法华经》,我们应该一起去听经。那么对方就接受他的言教。接受以后,两个人就一起去听经了。这是第一个,他的修行的方法。

我们看下一段。

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

这以下别明他的功德。这个劝的人,他来生会有四种功德:

第一个,他“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陀罗尼菩萨就是法身菩萨。诸位!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来生跟法身菩萨在一起,表示什么?那只有一种可能,你往生净土,才能够横具四土。所以你来生就求生净土去了,跟法身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了。这第一个。

我们看第二段。

利根智慧。

你不但往生净土,你的六根特别的明利。你那个眼、耳、鼻、舌、身、意释放出来的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特别明利。当然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意根,你的悟性特别好。

我们看第三种功德。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

第三种功德就是讲你的福德庄严。前面的六根明利是智慧,这以下讲讲你的福报,来生的福报。

福德庄严也有四种,先看第一个,身相功德。就是你自己去听经,你又劝人去听经,你来生“百千万世,终不喑哑”。你的声音非常的明亮悦耳,你不会变成哑巴不能说话,不会的。你的声音不但可以说话,而且明亮悦耳。这第一个,身相功德。

第二个,看口相功德。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我们来看看他的口相功德。

他口气清香不臭,而且舌常无病,没有任何病痛。口腔也不会长一些脓疮之类的病痛。牙齿也不垢黑、不黄不疏,也不会像有些人牙齿中间有很大的隙缝,也不缺落。不差不曲,就是牙齿非常平整,不会参差不齐。嘴唇也不下垂。嘴唇下垂,这个是影响你的晚运的。亦不褰缩,这个褰就是高举,缩是萎缩,就是你这个嘴唇非常的端正平稳。也不粗涩,你的嘴唇细致滑润,口中也不生脓疮,嘴巴也不缺坏,也不呙斜,这个呙斜就是歪斜。嘴唇不厚不大,亦不黧黑,也不会暗黑色,无诸可恶之相,这个嘴唇就是非常的端正。嘴唇是看一个人的邪正,一个人的心术看嘴唇,嘴唇平正就这个人心术就比较正。这是口相的功德。

我们看第三个,鼻相的功德。

鼻不匾? ,亦不曲戾。

你的鼻子不会匾?,这个?就是鼻子凹陷了。亦不曲戾,鼻梁不正就曲戾,不会有这种鼻梁不正的情况。这是鼻相功德。

我们看第四个,面相的功德。面相等于是总说,全部的五官都在里面了。看面相功德。

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这个面相的功德,你这个面色不会暗黑,也不会狭长(就是有些人看起来特别消瘦)。面部也不会有窊曲的情况,就是凹陷、弯曲这种不可喜相,众生不喜欢见的相状。嘴唇跟舌头、牙齿三种,彼此搭配得非常的圆满,悉皆庄严美好。鼻子修长高挺。面貌没有凹陷、歪斜的情况,五官端正。眉高而长,眉高而长是长寿相,眉长于眼,眉高于耳。眉毛比耳朵还高,眉毛比眼睛还长,这两个都是长寿相。额广平正,这是智慧相,这个额头高广平正。总而言之,人相具足,一切的福德庄严之相通通具足。这个是指的你来生的一个福德庄严相。

我们看第四个,见佛闻法。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你今生劝人家听《法华经》,你跟十方诸佛结缘。因为十方诸佛都是依止《法华经》的真如本性的开显而成就的,所以你等同跟十方诸佛结缘,所以你来生就能够遇到佛陀,乃至于听法。

这个地方讲到四种功德,诸善俱会、智慧——六根明利、福德庄严跟见佛闻法。这四个非常圆满,你本身福慧具足,你又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来生又能够见佛闻法。

不过,蕅益大师说这四种功德,它的判定“随其功力,或一或二,或具不等”。功力也是前面说的,你就是听闻妙法之广略,领受法义之浅深。

《法华经》是这样,你不管事修怎么做,你是劝一百个人、劝一万个人都没关系,它的判定还是你的内心的理观,说到底还是这样。就是你这一念的随喜,到底你体验多少,体验有多广有多深,来判定这四种功德你是具足一个,还是具足两个,还是三个、四个。就是“随其功力,或一或二,或具不等”,还是看你的理观的智慧来判定。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