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三试的第一场为帖经,顾名思义,主考官任选经书一页,遮盖左右两边,中间只露一行。同时,又剪纸为贴,遮盖住这一行的几个字,让应试的仕子默写出被遮盖住的文字。

唐朝时,此科的难度还不算大,不像后世那样,一味追求考试文句的难度,不顾经文的意义,必定在年头日尾、孤经绝句、断截疑似的地方帖题,往往让参考仕子欲哭无泪。

唐代帖经,大多取自五经,尤以《春秋》、《礼记》为重,出题也不算生僻,而参加科考的这些仕子,少说也寒窗苦读十几载,其中三四十载的都大有人在。这么长的时间,翻来调去又只是那么几本书,除非一些实在是不学无术或者心理素质太差的仕子,这一科的通过率还是很高的。

但是,对于谢轩来说,这一科的难度反而是最高的。

他虽然在后世是个学霸,记忆力也算是不错,但是让他在半年之内,于诸事繁杂之中,将这几本读起来都嫌拗口的经义倒背如流,那真是太为难他了。

好在因为经筵之事,全国各地的仕子齐集京师,是以这一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足有六千多人,远远超过往年的一千多人。

这么多的人参加科考,往年的十位考官肯定是远远不够了。

唐代的科举与后世的区别很大,每科都在一天之内,三根蜡烛燃尽之前结束,也没有后世所谓的号舍,可以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连续奋战九天。如果不能在一天之内考完,那么剩余的考生,就只能待在贡院里过夜了。如今可是农历二月,春寒陡峭之下,考的就不是帖经了,而是命。

幸好玄宗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皇帝,他采纳了国子祭酒李麟的建议,将所有的试题,提前誊写在了白纸之上,留下空白,让仕子作答。这样一来,就不用考官逐人考校,时间不够的问题也就解决掉了。

是不是很熟悉,这根本就是后世填空题的翻版。

不过,尽管如此,六千余份考卷却是随机发放的,谢轩依然是没有办法作弊。

好在玄宗恰在临考前两天下旨,要亲阅谢轩的三科考卷。此旨一下,普通的纸张肯定是不行了,礼部单独为谢轩准备了答题的黄绢。

这样一来,就给了王逸之行动的空间。以他的势力,在唐朝如此松散的科考系统之下,想要拿到谢轩帖经的题目,那真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是以,早在科考前一天,谢轩就已经得到了帖经的题目。

果然,谢轩在拿到黄绢之后,上面的题目与王逸之给自己的分毫不差。谢轩吊着的一颗心,顿时就放了下来。

他自樊川诗会开始,一路高调走来。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科举考试自然也没有打算低调。

在确认题目无误之后,谢轩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开始奋笔作答。

也就是五六分钟的功夫,谢轩就将二十道帖经题目全部作答完毕,而后他拿起镇纸,将黄绢压住,就站了起来。

礼部侍郎达奚殉一盏茶还端在手里,看到谢轩离座起身,顿时一愣。

这位仁兄在历史上,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刷掉杨国忠之子杨暄,而后畏惧国忠权势,又复使其及第之事,而在史书上大大地留下了一笔,属于那种确有干才,却又胆小慎微,没有太多读书人风骨的人物。

若是其他仕子,无端行此举动,达奚殉必然是要出言苛责,甚至取消其科考的资格。但是这个人却是谢轩,经筵之后,《心问》广为流传,震动京师,整个长安的读书人,如今都以谢子相称,其人俨然已有天下文人领袖之势。这种人是达奚殉如论如何也不愿意去得罪的。

于是达奚殉放下手中的茶碗,同样站起身来,走到谢轩的身边:“幼安何故起身?”

谢轩拱手道:“达侍郎,末学已答题完毕,提请交卷。”

闻听此言,达奚殉惊得差点没有站住。

因帖经简单的缘故,历年以来,参考仕子提前交卷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像谢轩这样,半盏茶的时间就交卷的,却是绝无仅有,这未免也太快了。

不过谢轩既然提请交卷,他也没有理由阻拦,闻言便伸手拿起了谢轩答题的黄绢,定睛一看,只见黄绢上,字体工整隽秀,所答的题目,与原始经文丝毫不差,顿时长叹道:“幼安果是怀珠抱玉,才华横溢,令人钦佩之至。”

谢轩在兵卫的监视和护卫之下,走出贡院,顿时引发一片惊呼:“谢子出来了。”

“这才多久,二十道帖经都已答完了吗?”

身边的人顿时讥笑道:“汝以为谢子是尔这等庸才吗?圣贤转世岂是说说而已?”

顿时就有人不同意道:“什么圣贤转世?谢子分明就是天生圣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