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一切的猜测可能还有待商榷。
至少在齐国的主流建制之中,依然很少应用承载着人物的铭文。至于,大规模的铭文应用,还是出现在后来的田氏代齐的过程之中。
不过,这样的做法,依然是更多的出现在兵器、量器等的表面,以及器物的内衬之中。
为了顺应上乘天命的说法,田氏代齐自然也需要足够的说服力。毕竟,姜太公一脉在齐鲁大地的声望很足,就这么被田氏诛杀殆尽的话,着实令人惶然,以至于大量的臣子流转他国,逃离了齐国的疆域之内。
而铭文的发展,非但不曾受到桎梏,反而因此,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升。
当然了,这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逐渐出现在这后来的青铜器之中,另外,还有的酒器、食器上面铭文的用途,便是用于记载着,记置的用地点和那些大量的掌管者的官职。
另外,尤其是量器办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也作为主要的铭文用途。
就战国早期的铜容器,这里面的酒、食器表面的铭文,由于发掘的数量极其稀少,上面字体反复变化之后,已经不能很好的推断出来,原主人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由于样本非常有限,至今已经无法对进一步的情况,做出大数据与系统性的说明了。
不过,通过青铜器上面的只言片语,依然能够对少数的几个国家的金文上面特点进行一些简略的分析。
首先;齐国作为在战国早期时的铭文最主要的使用主体,金文里面依然上乘春秋时代中晚期的大量特征,即便后来也是几经改造,以及大量的铺陈创新,但新意上面,其实没有多少。
毕竟,一种铭文,能够长期维持下来,在历史的沿用之中,而不衰败,已经具备了极大的历史价值,以及极度深刻的意义。就算齐国随便制造了一个更加精美的铭文,也是得不到山东六国认可的。
如陈曼簠铭文,即便依旧保存着大量春秋中晚期齐金文里面,那种以瘦长而工整的形式,以“瘦金体”扬名于世,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由于后来齐国的改制,那些特别故意的拖长、用来刻画迂曲婉挺感觉的笔划,就消失了大半,同时,后来所用的行笔也以多方折为主。
简单、精美、实用,是齐国改制的三大目的,而一味的精美而著称的铭文,已经在历史的潮流之中,被废除的差不多了。
不过,齐国的铭文,始终都无法摆脱上乘春秋时代的痕迹以及主体的框架。这件事,可能一直到了战国中期之后,齐金文在书体上才有了较春秋中晚期的极其悬殊的改观。
可能也是不想招来太多的非议和挨骂,齐国的匠人别出心裁的,动用了一种双飞燕的手法,从两侧同时完成铭文的塑造。
这样的双飞燕的手法,成果是喜人的,而且有着高度的奖赏价值,对于后世的铭文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过,此举难就难在……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