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上下文“师或舆尸”可以做两种解释,【军队如果由多人指挥】或者【军队出征,有人用车载尸而归】。不论哪种解释都象征了这一阶段的战败,而且原因相同——统帅的无能。
六三阴柔不正,地位又高,让这种人干预指挥,只能变成功为失败。所以,在没有合适将领,或者政令不能统一时不要轻启战事。宁可无功,不要招致更大的失败。
第四阶段: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兵家以右为前,以左为后;以驻一夜为宿,两夜为信,两夜以上为次。能够左次无咎,原因是善于用兵。
结合上一阶段讲的我军或友军的失败,这里的意思是,不要轻易和强敌交战,适当退避,可以无咎。
《三十六计》“走为上”中说:强敌汹涌而来,交战是全败,议和是半败,后退则是未败。明知不敌就有序的后退防守,等待敌军露出破绽。
五代后梁时期,梁国名将刘鄩与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一带对峙。梁末帝派人问刘鄩要用什么办法夺回魏州?刘鄩回答:臣无奇谋,但给每个士兵一百斗粮食,等他们吃完了就能获胜。末帝听了非常生气,派人质问:将军留这么多米,是想治饿病吗?于是多次派出宦官督战,刘鄩无奈出战,最终导致了故元城大败。
更为致命的是,梁末帝由此对刘鄩生疑。几年之后,在梁晋对峙时,他再次怀疑刘鄩故意不战,将其赐死。
《周易》成书的年代和五代非常相似,它似乎也巧妙地把这个道理蕴藏了进去。师卦这个阶段恰好属于“当位”,也就是说有一个较宽松的外部条件,这可能是卦辞讲避战但能够“无咎”的一个原因。
由此可见,《周易》虽然是一本占卜书籍,但确实蕴藏了许多值得我们玩味的道理。
第五阶段: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这一爻算是少有的吉凶不定的情况。
前半句吉,说的是战争顺应形势——田地里有为害的禽兽,捕捉是有利的。即发起讨伐失道者的战争,必然失败。
后半句则因为将领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统帅一定要经验丰富,如果平庸之辈干预指挥,则难以成功。
第六阶段: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这里说的是战争结束就要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分封为诸侯,功劳小的分封为大夫。但不能重用无功无德的小人。“必乱邦也”小人掌权会危害国家。
如上文中提到的梁末帝朱友贞,他夺得皇位后远能臣而亲小人使得国家日益衰落。甚至后梁存亡之际,他仍然不能信任与李存勖夹河而战的大将王彦章,在谗言之下将其罢免,反而任用了屡进谗言、“纳金求代”的段凝。这成了后梁猝亡的伏笔。
一方面,段凝有才无德,以进谗言的方式取代王彦章,招致前线将士的不满甚至反叛,让李存勖轻易知悉了后梁军情,特别是汴京空虚的情报。另一方面,段凝冒然掘开黄河,在将汴京隔绝“保护”的同时也将其与梁国军队隔开,呈现出孤悬之态,为李存勖南跨汶水,袭取汴京创造了条件。
而段凝就任未过百日,后梁也真的灭亡了。
相较而言,灭掉了后梁的李存勖虽然也没做到“小人勿用”,但至少在这场战争中,他得道,得天时地利,得将,得章法!
当然,“上六”这个阶段同样即没说吉也没说凶,原因可能在于此卦的结构,因为处在客卦的第六阶段“当位”而“不有应”。外部形势大好,但主人却未必会利用。
把这一点展开讨论可能要显得隐晦阴暗了。不过放到《周易》里,这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非选择性的提示。战争已经结束,论功行赏之后如果还有人要谋求更大的利益,那就是有违正道,结果一定是失败。比如上一位这么做的,现在已经埋在了台湾!
总结:
师卦在论述吉凶的同时无一字偏离用兵,可谓古代兵法的大纲,被不少人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军事作品。不过兵者凶器,所以师卦卦辞多告诫。
这一卦下坎上坤,代表兵凶战危,但师出有名,顺应形势,最终能化险为夷,获得成功。属于中上卦。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