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懿之所以不顾谢长盛和家人们苦苦相劝,执意要迁居到这穷乡僻野来,自有他的算计。

起初,他也打算在县城附近寻个水土肥美的地方开辟基业。便遣人去各乡里打探消息。

本以为皇权不下乡,等他迁居乡间后,便能成为横行乡里的一方土霸豪强。然而等他对明朝乡村的境况有所了解后,方才明白这是痴人说梦。

原来,乡间地带不仅不是权力真空,而且权力更加独专!

在几乎每个乡里,都有所谓的乡绅,即寓居乡里的士绅地主。有些是举人,有些是告老还乡的前任官员,不仅与官府有密切关系,在乡间百姓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是朝廷默认的基层代理人。

作为士大夫,乡绅即便没有官职,也有权管辖本乡庶务。

民间的纠纷可由他仲裁,地方的民壮可由他调遣,不从管教的刺头可由他惩处。从这一面来说,县城因为以手工业、商业为主,人口流动性较强,反而比严重依赖土地、死水一潭的乡间自由许多!

不论是大户还是贫民,凡庶人之家,皆从乡绅管教。就连地方巡检、佐贰官,也要看乡绅的面子。

类似谢家这般的普通财主,要想在乡里立足,首先要拜见本乡的士绅,往后每逢年节或大礼(红白事)都要登门献礼,乡里修个路或造个桥要自觉出钱——问题是你出钱,收人心的是他!

当然,并非所有寓居乡下的富商都如此憋屈,那些家财万贯、富可敌国的巨贾往往与官府乃至朝中要员权钱相依,有自己的权力关系网,因而不惧乡绅。

但谢家因何要变卖产业,离开县城?不正是因为缺乏根基、势力薄弱吗?若是迁居乡下,反而更加寄人篱下,毫无施展计划的余地,谢懿怎么可能接受呢?

心有不甘的谢懿四处打探,希望能寻到一处没有乡绅势力的地方。终于皇天不负,叫他寻到了北亭乡,此地不仅没有士绅,而且连一家大户也没有!曾经仅有的赵氏也已弃老家不顾,迁居县城了。

不过,凡事皆有两面,北亭乡之所以没有大户人家愿意落户,大致有三:

一是偏,与县城隔着黄浦江、新乡和艾祁铺。

二是穷,受土地和气候限制,农业不发达。

三是乱,穷山恶水出刁民,而北亭乡由于官府鞭长莫及,更加民风剽悍、好勇斗狠,常常聚众械斗,不时闹出人命。

但这些在谢懿看来却不是问题,于是买下赵家围子,率家人乔迁而来。

这时,围子里人发现了谢懿一行人,过了一会儿,赵家围子的铁栅栏门被缓缓吊了上去。三个年过半百的老仆走出门迎接他们。自从赵家主人迁走,这座围子便一直由几个老仆看管。

“这位官人,小的给您见礼了,”说罢便要给谢懿跪下。

谢懿将他扶起道“,汝乃赵家家人,不必拜我。”

老丈听了惨然一笑道“,赵家?赵官人不知多少年没有回乡了,吾等这些老不死的兴许早已被赵官人忘了罢!”

谢懿一听,大约知道这老丈心中想的是甚了,便道“,无妨,赵家围子虽然从此姓了谢,然汝等看管这里大半辈子,无甚功劳也有苦劳,若是无别处可去的话,亦可留在这里。”

几个老仆相视而喜,纷纷谢过谢懿,积极地帮谢家人将马车上的东西搬到里面去。

谢懿扶着巧娘,在看门老丈的指引下当先进了围子。原来,这铁栅栏门内还设有一道瓮城,穿过瓮城才算进了大院。

整片围子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矩形,正中间是一座碉堡,将围子分为两截。每截中间又隔一道院墙,分为了两个大院。而每个大院东西两边又各有一道院墙,分出了两个小院。合计四个大院、个小院。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