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周楠算了算日子,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是小年,她得赶在年前,把各种乌糟糟的活儿尽快干完。
俗话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周楠在灵石的帮助下,走的是有机肥绿色蔬菜种植,因此,肥料和发酵池就至关重要了。
她先去地里看看堆粪池晾晒情况,已是完全干透,墙面光洁齐整,适宜放肥料发酵,保管不会渗漏。
回家后,她立马拉着周爷爷,一起驱车前去隆兴村五组购买肥料。
隆兴村生产大队一共八个小组。
“生产大队”的称呼,其实是七八十年代农村对集体的称呼,现在一般改叫某某村某某组。但是村里人还是多是沿用老称呼。
像周楠家所在的就是隆兴村一组,而要去购买肥料的地方在隆兴村五组。
隆兴村五组附近,坐落着现隆兴村大队的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这里还集中分布了大队的卫生所和隆兴村小学,周爸爸工作的学校就是这个。
周爷爷已经好久没来过村大队附近了,这次跟着孙女一起来到村五组,感觉变化真是不小。
在集体劳动的年代,曾经整个大队的人常常在一起干活。即使是周爷爷,白天大部分时间在供销社工作,傍晚回家还是要下地干活挣工分。
所以无论是大队里的人,还是周围的村子,周爷爷多多少少还是熟悉的。
周楠就不一样了。
在她们这一代,田地早就分产到户,各家自管各家地,不同村子里的人压根就没什么交集。更别说后来一路读书、上学和工作,她对于和不同村的人打交道,那是相当陌生。
一到五组村口,就看见购买农家肥的指示牌。
村五组这几年是发展不错的。村里许多人家都做起了家禽牲畜养殖。
养牛的、养鸡的、养猪的都有,这个村子逐渐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家禽和肥料贩卖地。
按照指示,周楠一路开车进村。
周爷爷途中和村里人打招呼,问清了卖肥料人家的位置,周楠就在周爷爷的指挥下,缓缓驶到一家门口。
车减速停稳,爷俩还没下车,就看见大门紧闭,旁边支棱着一个小黑板,上面清晰的写着:曾家活禽养殖。干猪粪、鸡粪有机肥每袋20元,包送运输每袋21元,十袋起送。
上面还列了两个电话。
周楠看了一眼,拿出手机,暗自存下号码,想着以后农忙没时间过来,可以请他们帮助运送,费用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有人在家吗”周爷爷率先下车走到大门口,握拳砰砰敲了敲。
农家就是这样,院子大,需要大声呼喊,里面的人才能听见。
紧接着就听见一声有力的回复“来了。”伴随着筒靴踩地“跨跨”的声音由远及近,大门一下子就拉开了。
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身高一米七五左右,微红的脸庞,穿着一身连体防水服,靴子上还沾着水珠。
看见周楠爷俩,开门见山的说:“你好,买活禽还是肥料”如同买卖老手般的问道。
周爷爷表明来意,说:“我们是隆兴村一组的,过来买些肥料,你是曾老板吗”
这位曾老板拉开大门,侧身示意周楠把车开进院中,这才回答周老爷子的话:“老爷子叫我小曾就成,老板不敢当,小本生意赚个辛苦钱。”
周爷爷跟随汉子向院中走了两步,待周楠将车停稳,曾老板又关上院门,解释道:“这院子里散养了几只鸡,担心它们跑出去,就常常关着门。”
周楠一边跟着往里走,一边扫视全院。
曾家院子挺阔朗,深足有个十二三米,宽将近十米 ,零零散散的养着三四十只走地鸡,外加十来只毛茸茸的小鸡,在院子中四处跑动觅食。
隔着曾家的住宅楼,从一侧的甬道进去后面,就是曾家的养猪场。
周楠就看见两侧一排排格子间,总共二十来间房,里面养的全是白白胖胖的小肥猪,一个个正呼哧呼哧吃的起劲。
周楠和周爷爷还特地凑到猪圈边看了看,吃的真香啊!
环顾猪圈内部,曾家这猪养的干净,猪圈都打扫冲洗的洁净,猪身上也白白嫩嫩,所以院子里也闻不到什么异味。
三人再往后走到底,靠着墙边横盖着一排高高的四五米棚顶,下面放着一袋袋包装好的肥料,层层叠放。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