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眼睁睁的看着,却没有半点办法。

搞掂了萧宋,杨国忠将李伸请到了太府寺。

见面未说正事,而是说李林甫。

“殿下,李相公拿出重金悬赏,到处找那个写信人。”

李伸小声说:“可能宫内有人被李林甫收买了。”

不是宫内的人,而是李隆基身边的人。

那天凌晨,李伸说未必与鬼神有关,说不定是人为的,普通人做不到,不代表着所有人做不到,比如那个写信人。

这件事多半也传到李林甫耳朵里。

他将势就势,拿出五百金重赏,让各地,特别是北方的各郡县,你们给我将这个写信人找出来。

他多恨写信人不用说了,然而这样公开的搜捕,不仅是仇恨,也是做给李隆基看的。

不是上天示警,乃是这个写信人做的,用此来陷害老臣。

李伸又说道:“杨兄,无论他怎么做,圣上对他疑心是越来越重了。”

“殿下,你说是不是他做的?”

“不知道啊,这已经超出我的认知。杨兄,这件事呢,你最好少议论,万一让他将人找到了呢?”

“我也暗中下了命令。”

不但李林甫在找,朝廷也在找。

听到了李林甫的悬赏,高力士急了,对李隆基说了情况。

李隆基立即向各州县补发了一道诏令,找可以,找到了,必须善待,并且要保护好,安然无恙地将人送到长安。

但真找到了,真的有些不好说了。

于是杨国忠也插手了此事,暗中对各州府下了一条命令,找不到不要紧,找到了,如果出了事,相关的官员,我一个也不会放过。

李伸听了好笑,你们慢慢找去吧。

这才说正事。

“殿下,那个刘晏我请来了,此人颇有些不识相。”

不是不识相……

“杨兄,你将他叫来。”

杨国忠让手下将刘晏叫来。

刘晏说出原因:“殿下,国用已足,何必敛民乎?”

他这一问,让李伸意识到一个问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片凋零,物价也严重上涨,为了维持国用,唐朝陆续地出两税法、榷酒榷盐制度、屋架税(房宅税)、放开海禁,这些都被宋朝完美的继承过去。

之所以这些“新政”被落实下去,是大势所逼的。

李伸之所以现在就想推出这些策略,是想让杨国忠立下更多的功劳。

功劳越大,才能得到李隆基更多的器重,就能渐渐完全取代李林甫,而不是非要等李林甫过世了,才能替代。

唐朝现在总体上还算是太平,可以从容地落实这些新政,发现问题也能及时纠正。

三是未来。

李伸已于徐州泗州布局,当然,想让它们发挥作用,还要做许多事。

但已经布了局,那一片地区,李伸就将它们视为未来自己最重要的根据地。

一个根据地,得有一个完善的税赋制度。

特别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无论是两税法或是眼下的租庸调制都不能用了,激励农民敢于耕作都来不及了,还想苛以重税?

李伸自己也能推行,不过一需要时间,二变成李伸站在前台了。

不像现在,李伸只是“参议”,用不着得罪太多的人。

这是良性的一面。

但也有两个严重的弊病。

没有危机相逼,就缺乏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落实新政会更加的困难。

新政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各家僦柜以及一些富裕的群体。

然而这些人也算是“民”。

并且立意归立意,到了执行时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就像王安石变法,几乎每条变法立意都是好的,但到了执行时,全部发生了偏差。

所以李伸再三强调,必须将刘晏和第五琦请来。

这些顶尖的大臣,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可是前面有杨国忠顶着,李伸在后面参议,两人只是助手,以他们的才华,已经足够用了。

但想顺利执行还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现在的官场,几乎完全腐败,执行时必然发生更严重的偏差,到时侯连“小民”的财,也会敛了。

正是这两条,刘晏离的近,最先来到长安。

他听到后很是排斥,迅速表示了反对。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