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瑞德,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
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布鲁克斯一样离开。
Busy f,or busy for death
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
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
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
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
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
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安迪的沉稳和睿智,瑞德的麻木和无奈以及最后的忏悔,都在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出色的展现出来。
当然,作为导演的奥多也功不可没,这位在一年内制作出两部小成本高票房并在欧洲的电影节上获得成功的鬼才导演展现出了精湛的技巧,将观众的情绪起伏掌控恰到好处。
相信每个人看到安迪爬过下水道逃出在雨中仰望天空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为他鼓掌欢呼。
加上他在电影中设下了无数的细节,让整部电影更显回味,不得不承认他很会讲故事。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值得一观的电影。”
——《华盛顿邮报》赫亚尔马尔·斯卡利亚
这是第二天的报纸当中,对《肖申克的救赎》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影评。和奥多记忆中不一样,大多数影评人对这部电影都表示了称赞。
这固然是因为哈庭斯连同米高梅的宣传功劳,也和奥多的惊人表现不无关系,一年内制作两部高票房电影的导演还是头一个,而且个人风格浓烈的同时还变化多端。
从《女巫布莱尔》到《搏击俱乐部》再到现在的《肖申克的救赎》,三部电影三种不同的风格,相似之处有但不同的地方更多,这实在太让人吃惊了。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本身的质量就很出色,否则导演的履历再怎么惊人,宣传的手段再怎么高明,都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不过有赞扬必然也有抨击,别忘了当初他宣称这是部“完美的电影”时,那些人是怎么说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部平庸之作,蒂姆罗宾斯在监狱当中更像个圣徒而不是囚犯,唠叨的摩根弗里曼始终在用画外音折磨着观众的耳朵——哦,拜托,能少说两句吗?
除了监狱长的狡猾和某些犯人的变态,其他的乏善可陈。
很显然,导演试图在其中表达很多东西,希望、自由、救赎、Institutionalization.等等等等……
可惜表达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表达不好。
很多导演都在这上面跌倒过,奥多也不会例外。
完全浪费了蒂姆和摩根的演技以及斯蒂芬金的小说。
奥多还是太年轻了。他无法把握这样容量的题材。”
——《洛杉矶时报》艾斯特·亨利
这篇影评同样可以看做在批评的文章最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主要攻击点在三个地方:
人物塑造有偏差、节奏相对松散以及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看起来批评似乎很中肯,但仔细推敲,这些批评根本站不脚。
在观众们看来,这都属于故意挑刺,这些车轱辘话套在任何一部电影都是适用的。
观众喜闻乐见,影评人不喜欢,影评人算老几?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