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在阅读间隙,眼前突然闪现《王考》中祖父等候公交的沉默背影;有时是在极目远眺的下一秒,恍惚间听见《王考》里火红色一二五摩托的引擎声响;但更多时候,他想起的是兀自独立的潮湿的海边荒村和操着闽南语的人们。
但是这种独特的体验是难以与人言说的,也不是作品好坏的证明。
何况,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王考》真正想表达的,如同盲人摸象,只是摸了个部分。
正好这次林报国教授不知道发生什么了,居然会讲这林野部既没热度,评价也较为分化的作品。
毕竟作为不仅在北大,乃至在世界文学批评界都享有声望的老教授,虽然批评毒辣,却都是能让人心服口服的有的放矢,让他也期待这堂课起来。
“好,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这次作品赏析课。”林报国低沉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大教室。
“这次我们赏析的作品是林野的新作《王考》,大家也知道,一直以来我对林野的态度并不算好......”
那能叫不算好吗,简直就是差吧,王武成在底下默默吐槽。
“......不同于之前的《竹峰寺》和《潮汐图》,如果说这两部作品就把林野定位为我们国内新生代的首席,我只能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但是这次他的新作《王考》倒是让我,用你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被打脸了。
在《王考》中,林野展现出极为醇熟的小说技艺,且将其作为叙事手法与文本融合的堪称完美。
而这部小说多元的内核表达更是让人吃惊,我今天就选取我个人认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死亡。来探讨林野的书写方式。”
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会,喝了口浓茶,接着慢悠悠的说道: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局,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蕴含了深刻的哲思。
人必有一死,死亡作为一种无可撼动的必然,深埋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同爱情一样,死亡是文学的永恒话题。
从古老的为爱殉情的故事,到唯美主义王尔德的夜莺以死亡换取王子的快乐,到象征主义波德莱尔的残忍的四月,再到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漫天的黄色蝴蝶绕着将死的人飞。
死亡带给人们以震颤,以极致的审美体验冲击着人的感官。但无论是从现实意义上关注造成死亡悲剧的原因还是从审美上发掘死亡的冲击力,都是从外部观看死亡,在这些叙事中,死亡本身恰恰被遮蔽了
回到林野的《王考》之中,他对死亡的描写似乎并不属于任何一类:不描写死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不描写死亡的画面,甚至不描写周围的人直面死亡的感受。
在《王考》的世界中,死亡是无法追回的事实,死亡发生在叙事之前,人往往一出现就是已经死去或是必然死去的。更多的。
林野关注的是死之后的事情,在许久之后,那些悲痛绝望、伤心遗憾的情绪沉淀下来之后,死亡,对于一个敏感却又迟钝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的,死亡等于不存在,但不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死亡事件中,那些让人对生命产生疑惑的细微情绪被铺天盖地的悲痛掩盖了起来。
林野做的就是反复回望那些关键的瞬间,去找回一个没有完全被社会化的死亡过程所同化的人对于死亡的细枝末节的感受。
去观看死亡的火把到底将人生的画布烧出了怎样的破洞,在深入文本之后,我们也会知道,林野做的并不是要将这画布缝补起来,而仅仅是观看,甚至还会发现,这观看也是“无效”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林报国故意停顿了一下,他在等学生吸收和思考他这段话。
片刻后他又接下去说道:
“在《王考》中,死亡的发生常常没有来由,死神随机降临,且频繁降临。
陈家赐被一颗废弃的榴弹炸死,榴弹的爆炸竟是由他袖口的静电引发的;老王每天早上去便利店买一盒果汁、一份报纸,果汁给孙子小王喝,报纸自己看,日日如此。
“然后有一天,小王高高兴兴喝完果汁,咕咚咕咚从楼梯滚下,一头撞在老王的背上。然后就死了......”
全球范围内的人均寿命都前所未有地延长,死亡不再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费心思量的东西。用胡塞尔的说法,人们总是想要把死亡“搁置”起来。
但在林野这里,一个正常的人随时可能会死,在突如其来的死事实面前,人们不得不思考死亡。
面对这样高频率的随机死亡,有人会更想要在死亡之前完成梦想,拼尽全力过得更好。
另一些原本生存意愿就不那么高的人,选择接受死亡,放弃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
林野笔下的人大多是后者,如果最后都是一场空,那不如从开始就放弃努力,不再反抗那无法反抗的命运,这正是林野笔下“废人”的生存姿态。”
说到这的时候,林报国环顾四周,加重了语气。
“你们常说的躺平,鼠鼠人之类,其实就是林野笔下所谓的‘废人’状态,所以其实林野《王考》的主题是极为贴合当下思潮的。
但是注意,林野这里对‘废人’采取的并无贬义。
面对死亡造成的伤废,林野用“原谅”救赎。
林野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常就是写故事的人,他那样用心的,近乎虔诚的,写下自己的文字,但最终“原谅”的动作一定只能来自他人。
例如这段来自母亲的原谅:
“明白话语无用后,我想告诉母亲的只是:虽然最后,终于确认了自己是如此地不成材,如此浪费生命,我仍旧感谢她,最初是如此奋勇地,将我牵引到这世上。”
还有这段有几乎相同的描写:
“母亲眯着眼,对他笑,并没有对他说什么。
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已经成功说服母亲了——在她眼里,他已经是一个无伤无碍的“废人”了。他已经被原谅了......”
《王考》搭建了一个“废人”世界,用以给这些人生存,但这个世界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可以弥补死亡的方案。
这或许是一种昭示,人最终只能成为一种在有限性中挣扎的动物,那死亡的乌云无法拨去。
然而家人或许是唯一,可以在乌云聚集,大雨将至的时候,为“废人”撑起一把伞的存在......”
......
课后王武成将这次作品赏析课的全程录像分享到微博上,还引起了读者短暂的热议,但是很快就像浪花消失在海里一样,归于平静。
这时王武成又想起林报国教授那节课上最后总结的一段话
“《王考》不是一个好懂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困难,但是它的不好懂不是故意如此,而是非如此写不可。
我相信,这部小说很长时间都可能不会被一般读者熟悉,也不会有什么销量。但是正是这样坚实的书写,才是一位作家奠定自己在文学殿堂地位的书写。
我很庆幸,庆幸在我们这样一个快消社会中,还有年轻作家愿意这样写作:
不讨好时代,也不讨好读者,甚至不讨好自己,只为了纯粹的文学写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