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汤

商王子天乙,姓子,名履,又名汤,号天乙;又称大乙、太乙、商汤、成汤、武汤、武唐、天一汤等。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商王朝的首任王。他的祖父是十四任商侯子主壬,父亲是十五任商侯子主癸。母亲是子主癸的妻子扶都。

商侯子主癸于夏孔甲九年(前1699)把商都从新城殷邑(今河南安阳市)迁回到旧都谷熟(今潍坊奎文区)。迁都后十二年,也就是孔甲二十年(前1688),子主癸的妃子扶都在宫中生下一名男孩,赐名为履,因为出生在乙日,便赐号天乙。

公元前1618年,商侯子主癸去世,子天乙继承了商侯的爵位,号商汤。以甲子年(前1617)为商汤元年。

史书上说:“汤有七名而九征”(今本《竹书纪年》)。是说商汤有七个名子,一生中有九次带兵出征。这七个名子是:帝乙、天乙、履、汤、祖乙、成汤、武王。九征是指商汤领兵征讨的九大诸侯,这九大诸侯是:葛国(今河南许昌市长葛县)、荆国、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韦国(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顾国(今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西北)、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市北)、三朡(诸侯国,今山东菏泽地区定陶县东北)、郕国(今山东汶上县北)。

子天乙从二十几岁就跟随父亲从政,曾协助父亲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国事。他是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觊觎夏王朝已经很久,然而他即位时已经七十一岁,有生之年毕竟不多了,他必须得加快行动步伐,在自己有生之年灭掉夏朝。出于战略目的,他即位后立刻把国都从谷熟迁到商丘(今山东聊城都昌府区),改称北亳。

迁都后,子天乙继续采取军事扩张的政策,以邻国不敬祖宗神灵为由,出兵伐葛。

那么,葛国人是怎样不敬祖宗神灵而惹恼了子天乙呢?

《孟子,滕文公下》是这样记载的:葛国人不祭祀祖宗神灵,商汤便派人前去质问。葛国人说他们没有牛羊作祭牲。商汤就派人给他们送去了牛羊,可是葛国人把牛羊吃掉了,仍不祭祀神灵。商汤又派人前去质问,葛国人又说他们没有粮食,老百姓都快饿死了,那还有心情去祭神。商汤就派人去帮他们种地,并让老人和孩子赶着牛车去给他们送饭。可是葛国人吃了饭菜,又抢走了牛和车,还把送饭的老人和孩子杀死了。成汤忍无可忍,他对自己的族人说:“象这样野蛮的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消灭。”

于是,子天乙发动了即位后的第一次侵略战争,一举击败葛国,处死了国君,把族人全都充作生产奴隶,给他们套上枷锁每天象牲畜一样在田里劳动。由此看来,子天乙讨伐葛国分明就是讨伐,他的所有讨伐的理由都是自己编造的。大概这便是古今中外一切侵略者的共同心态吧!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伐葛仅仅是商汤对外战争的开始,大规模的讨伐战争还在后面。史书上说,商汤最初所居的南毫,方圆只有七十里。“汤处毫,七十里”(《淮南子,泰族训》),迁居北毫时也只有一百多里的疆域,可是等灭掉葛国后向四面扩张,很快就连成了数百里。

子天乙雄心勃勃,一面征招青壮年平民入伍,扩大军事力量,一面寻找贤能之士充任将帅,加强军政的管理。很快,伊尹仲虺等一大批贤臣名将陆续地投奔了商汤。

商汤七年(庚午,前1611),夏王姒履癸疑心商汤谋反,将他召入朝中逮捕,囚禁于夏台(即钧台,潍坊市诸城都吉台村)。伊尹闻讯立刻带着珍玩珠宝赶赴夏都,求见夏王妃妹喜。在妹喜的帮助下,夏王很快便释放了商侯子天乙。

子天乙被夏王释放后,更加恼恨夏王,从而更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

商汤九年(壬申,前1609),子天乙拜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协助他治理朝政。仲虺的祖先奚仲是夏朝的车正(掌管造车的官员),初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后迁于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世代皆为夏臣。仲虺因不满于夏王朝的而投奔了商汤,他和伊尹都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

商汤十年(癸酉,前1608),子天乙已经过了几年的充分准备,已经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开始向夏王朝的几个同盟诸侯国发起攻击。

这年秋天,子天乙首先出兵灭掉了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然后以温邑为根据地,与邻近诸侯结盟,继续扩军备战。

商汤十一年(甲戌,前1607),子天乙采纳伊尹之谋,使伊尹带大批金银珠宝入夏都拜见夏王姒履癸,先将一部分珠宝献给夏王,向他陈说商侯并无不臣之心,征讨那些不法的诸侯完全是为了夏王和百姓的利益。夏王大喜,重赏了伊尹。接着,伊尹又暗中去拜访妹喜,给他留下一些珠宝,让她用来贿赂琬、琰二妃,进一步迷惑夏王。

妹喜把他推荐给夏王姒履癸。夏王便留他在朝中做了一名小官。伊尹在夏王朝为官四年,先后五次向夏王进言都没能得到重用。

妹喜劝伊尹去投奔商汤,说商汤乃当世枭雄,将来必成大事。良禽择木而栖,如果伊尹投奔商,将来她可以做内应,助伊尹成功。

伊尹离开夏都后,自愿回到有莘国为奴。有莘国在今山东聊城南,与商汤是近邻。当时莘国的国君为了巴结商汤,把自己不满二十岁的女儿嫁给了七十多岁的子天乙。伊尹为了接近子天乙,自愿充当莘侯女儿的陪嫁,以“媵臣”的身份嫁到商汤宫中。

伊尹善于烹饪,他利用向子天乙进献饮食的机会,向他陈说天下大事,讲述治国之道。子天乙见他通今博古,多谋善辩,是个难得的奇才,便破格提拔他为朝中大臣。

伊尹与妹喜暗中勾结,欺骗了夏王姒履癸。夏王还以为商汤真的向他充俯首称臣了,便高枕无忧,终日与庞臣和妃子们玩乐,不使人访查四方,也不做战争的准备,仿佛真的是天下太平了。他哪里知道,商汤此时正以强大的兵力继续向外扩张,一步步地向夏王朝逼迫。

商汤十二年(乙亥,前1606),夏王朝最大的宗族诸侯国昆吾(今河南许昌市北、新郑市南)不满于商汤的侵略行径,国君夏伯亲自领兵征讨商汤。而此时商汤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子天乙任命伊尹为大将军,领兵迎战昆吾大军。伊尹足智多谋,手下还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昆吾军很快被击败,夏伯率败兵逃归本国。

商汤十三年(丙子,前1605),子天乙在伊尹的建议下,兵分两路继续攻打夏王朝的同盟国。一路由右相伊尹率领,从温邑出发东进攻打韦国(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另一路由子天乙亲自率领,从商丘(即聊城都昌府区)出发北上攻打顾国(今山东菏泽地区鄄城县西北)。韦、顾两国很快被攻灭,子天乙命令将两国的族人逮捕收为官奴。

两国一灭,邻近的诸侯国都吓得心惊胆颤,他们见商汤势大,不敢与他为敌,便纷纷归顺。于是,夏王朝的西南部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商汤的势力范围。

商汤十四年(丁丑,前1604),夏王姒癸杀老臣关龙逄,引起朝臣恐慌。子天乙认为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年春天,子天乙便以夏王无道为借口,停止向夏王朝纳贡,公开叛夏。

夏王姒履癸大怒,派人征调九夷军伐商。但九夷人已经知道夏王朝失去民心,不肯出兵相助,姒履癸只好作罢。子天乙得知九夷诸国不肯出兵助夏,立刻调兵遣将,命伊尹为帅领兵攻打夏王朝的最大同盟国昆吾。

商汤十五年(戊寅,前1603)春,商汤的军队攻破了昆吾的都城,杀死了夏伯等宗族大臣,并将族人逮捕为奴,昆吾国灭亡。这年秋天,夏朝的太史令终古窃取了夏王朝的一些重要机密,带领家人暗中投奔了商汤,他向子天乙提供了夏王朝的许多重要情报。子天乙大喜,便接纳终古为商朝大臣。

商汤十六年(已卯,前1602)春,子天乙亲率商军攻打夏都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

夏王姒履癸疏于防范,不堪一击,首战就被击败。他见大局不妙,便率族人弃城逃往夏王朝的旧都安邑(今潍坊安丘市)。夏王虽然已经年老,但毕竟是位勇猛善战很有指挥才能的人。他在安邑很快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紧接着便与商军大战于鸣条(今安丘市南)。

夏军再次战败,夏王率众逃往三朡(诸侯国,今山东菏泽地区定陶县东北),商军随后追到,向三朡发起攻击。夏王转而逃往成邑(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东北),商军复追之。夏王只好再逃往焦门(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附近)。商军穷追不舍,终于在焦门将精疲力竭的夏王包围后俘获。

聪明的子天乙没有杀死他,而是把他流放于南巢(今山东邹城市,黄帝旧都)。

鸣条之战结束后,商汤又进军夏都斟鄩,在扫除了夏朝残余势力之后,这才凯旋班师,回归商汤高高的都城“亳”,“亳”四面都是大湖,旭日照耀,微风吹过,湖边杨柳摇曳,白鹭纷飞;湖中水纹荡漾,波光粼粼;湖上渔船摇荡,鹈鹕飞舞;都城高高的挺立在湖水之中,亭台楼榭,绿树掩映,犹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一般,浪漫的古人又将其称为“景亳”。

豪气干云的商汤,在此召开了有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宣称惩罚了夏桀,完成“天命”,而后犒赏三军,大宴诸侯。会上,商汤得到三千诸侯地拥戴,获得天下了共主的地位,就这样,商朝在铁血之中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