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德元年、三月廿一。

大奉靖德帝登基后的第一次春祭,天空湛蓝,万里无云,是个难得的好日子。

不受累于早朝,官员们俱是神清气爽,一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浩浩荡荡的文武百官前往北郊祭坛,举行盛大的春祀典礼。

仪仗队绵延数里,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好一番壮观景象!

跑去沾官气权贵气的沿途百姓都大开眼界,一些跟队伍中高官远远沾亲带故的市井百姓,都在那儿洋洋得意吹嘘与之关系如何瓷实

“瞧见没,那个穿鸂鶒补子的,就是我表哥的二舅子的侄子!”一个矮胖的男子得意洋洋地指着队伍中一个不起眼的官员说道。

身边知根知底的街坊邻里自然是笑而不语,眼神中带着一丝调侃。

一些隔着几条街,不明就里的百姓,则听得一愣一愣的,对这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将信将疑。

而最吸引百姓目光的,却是队伍中一位身穿大红蟒袍的年轻男子——那位凶名赫赫的大纨绔北靖王世子唐奉年。

唐谦特意安排他在队伍中一人独骑,不知是为了孤立他还是其他什么用意,唐奉年在队伍中格外显眼,仿佛鹤立鸡群一般。

不过这更显得他气宇轩昂,英姿勃发。

围观的百姓中,至少有六成是冲着唐奉年而来的。

这位年轻的世子殿下,虽然此前一直以纨绔跋扈的形象示人,关于他的负面传闻更是层出不穷,但自从他前往北凉赈灾并取得一定成效后,百姓们对他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敬佩。

虽然户部这座大庙里的“真人们”私下传出的风声却说唐奉年赈灾的功劳有水分,真正的功臣其实是漕运总督曹权舆,唐奉年只是挂个名而已。

但老百姓才不管这些,在他们看来,京兆府里纨绔子弟多如牛毛,可有谁真正做出过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

又有谁能像唐奉年这样,给京畿之外的穷苦百姓们干过实事?

百姓们一边议论着,一边也在心里盘算着。

以后再跟着别人一起议论北靖王的跋扈之时,是不是应该嘴下留情一些,以免得罪了这位如今看来似乎也并非一无是处的世子殿下。

就连京城中的女子,不论是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

不论是待字闺中,还是已经为人妇,都被唐奉年今日的风采所倾倒。

就连一向备受瞩目的南敕王唐宁、江陵王唐毅、辽东王唐睢、南靖王唐珣这几位在“七龙夺嫡”之后硕果仅存的几位宗室藩王,今日的风采也几乎全被唐奉年这位侄儿一人夺去。

————————————

街角一家不起眼的茶馆,招牌上的漆色早已斑驳,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岁月沉淀的痕迹,也透露出几分市井的烟火气息。

从茶馆里缓缓走出一位在这京兆府寸土寸金的地界相对来说“衣着朴素”的年轻公子哥。

这位小公子看起来不过十几岁,但眉宇间却隐隐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贵气。

或许是刻意为之,他举手投足间又带着几分拘谨,像一只初入凡尘的小兽,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周围的一切。

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同样衣着简朴的“侍女”。

她低垂着头,神情恭谨,但姣好的身材和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质,却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她并非寻常人家的丫鬟。

他俩并没有像其他百姓那样急着挤到最前排去围观,而是静静地站在人群外缘,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方的队伍。

街道上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但这对“主仆”却仿佛与周围的喧嚣隔绝,自成一方小小的天地。

小公子的目光时不时地扫过街角,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街道上的喧闹声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思绪,他静静地站着,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一旁的“侍女”也同样保持着沉默,只是偶尔会抬起头,用谨慎的目光扫视周围的环境。

当唐奉年在街上一骑而过,一旁的“侍女”轻轻地碰了碰公子哥的胳膊,低声提醒道:“喂,他来了。”

年轻公子哥这才抬起头,目光投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脸色也随之变得肃穆起来。

正是易容后的唐谦,一大清早就从母亲手底下溜了出来,而他身边的“侍女”,自然是曹蒹葭。

一骑绝尘,唐奉年骑着高头大马,在万众瞩目中缓缓而来,英姿勃发,意气风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