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任命消息的那天清晨,栗毓美早早打点行装,匆匆赶往吏部衙门。

数日前一封密函悄然送达,栗毓美得知自己即将赴任河南下辖的开封府辖下一个县城,担任候补县令一职。这个坐拥十余万子民的河南小城,虽非巨邑,却也颇具规模。

身为初出茅庐的官员,栗毓美与这批新晋进士们均需经过皇帝的亲自审阅,方可正式步入仕途。

然而作为新科进士,他们被授予的并非要职,因此嘉庆帝仅是例行公事般地在金銮殿上简短召见了众人。

“尔等皆为国家栋梁,望尔等勤勉为政,不负朕望。”简短两句话后,皇帝便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历经皇恩浩荡的洗礼,今日栗毓美满怀期待地来到吏部,准备领取那张象征身份的官凭。

官凭,这一纸薄薄的文书,却是吏部颁发给新晋官员赴任的重要凭证。在那个车马慢行、书信迟缓的年代,仅凭口头宣称自己是某地知县,显然难以取信于人。

唯有手持吏部颁发的官凭,其上清晰记载着栗毓美将前往温县担任知县,且需本人与官凭上描述的相貌相吻合,方能令百姓信服,顺利接掌一方政务。

在吏部衙门内,栗毓美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张沉甸甸的官凭,心中五味杂陈。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位年迈的吏部官员忽然叫住了他:“栗大人,此去路途遥远,还望您不负圣恩,造福一方百姓。”

栗毓美闻言,转身深深一揖:“多谢大人教诲,悠然定当铭记于心,不负所托。”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栗毓美坚毅的脸庞上,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

这一刻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即将在辉城县展开的崭新篇章,心中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作为第一次任职的官员,栗毓美和这些新科进士们都是要去给皇帝御览的。

当然了毕竟都是新科进士,当的都不是什么关键的官职,是以嘉庆帝也只是象征性地召见了他们所以人。

只说了两句话,便让他们先走了。过了皇上的眼,才到了今日栗毓美来吏部拿官凭。

所谓的官凭,便是吏部给授予官职的官员赴任的凭证。

毕竟在这个时代,交通通讯手段都不是很发达,不可能一个地方随便地来一个人,张嘴说自己是知县,别人便会认下。

只有拿了吏部的官凭,上面写明了栗毓美到荔县担任知县,还得长得跟官凭上描述的一致,如此才能说服别人。

栗毓美手持着刚领到的官凭,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官凭之上,用端正的楷书写着他的姓名、官职以及即将赴任的地点——温县。

纸张虽薄却承载着他多年寒窗苦读的成果,以及对未来仕途的无限憧憬。

他细心地将官凭收入怀中,确保它安然无恙。走出吏部大门,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似乎连天气都在为他庆贺。

栗毓美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心中已暗暗立誓,定要在温县做出一番事业,不负皇恩,不负民心。

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勾勒着温县的模样,想象着那里的人民、风土人情以及自己即将面临的挑战。

他知道作为一县之主,责任重大,不仅要治理好政务,更要关心民生,维护一方安宁。

回到住处,栗毓美开始着手准备赴任事宜。他先是挑选了几位忠诚可靠的家仆,准备一同前往温县。

随后他又仔细研究了温县的地理、历史、经济等情况,力求做到心中有数。

在整理行装时,他还特意带上了几本自己珍藏的书籍,既有治国理政的经典之作,也有关于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实用书籍。

他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好官,不仅要懂得治理之道,更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终于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栗毓美带着一行人和满腔的热情,踏上了前往温县的旅程。马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前行,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他知道前方的路虽然充满未知和挑战,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就有力量。

随着马车的颠簸,栗毓美仿佛已经看到了温县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百姓们安居乐业、欢声笑语的景象。他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带来繁荣和昌盛。

而此刻的温县也正静静地等待着这位新任知县的到来,期待着在他的带领下,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日上中天,烈日炎炎。

八月,眼睛所到之处尽是金黄一片,这本该是丰收的美好时节。

一入温县,是栗毓美一行九人生平从未见过的情景。庄稼地里蝗虫满天飞,捕蝗的人们拿着网子穿梭其中,地皮上满是小指宽的裂缝,地里的玉米,田里的水稻不仅被蝗虫啃食大半,几乎被炙热的太阳烤焦了。

如此情景,触目惊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